
昨日,省政府在第15屆“6·18”開幕之際舉辦的福建省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項目推介會,令民營上市企業納川管材如魚得水。
就在上月,財政部水環境類PPP示范推廣項目評審揭曉,納川管材建設運營的“龍巖市四個縣(區)鄉鎮污水處理廠網一體化PPP項目”,從全國1400個項目中脫穎而出,成為10個入選項目中唯一的農村污水處理項目。
長期以來,農村污水處理項目都是單個縣區分兵作戰,項目散而小,很難吸引社會資本關注。2014年底,龍巖市政府牽頭,將新羅、永定、連城和武平等四個縣(區)的鄉鎮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建設項目捆綁打包實施。“共涉及31個鄉鎮,污水處理總規模約11萬噸/日,配套管網總長約190公里,項目投資總額達6.72億元。工程包凸顯規模效益,一下子提高了社會資本的投資熱情。”省招標采購集團咨詢部副總經理陳盛介紹說。
納川管材中標,并成為龍巖市第一個民資參與的PPP項目。
“我們原是家生產型企業,受宏觀政策影響,建筑業產能下降,企業正在困境中尋求突破,PPP工程包給我們帶來了機遇。”傅義營說,項目給企業帶來了三大改變:從供應鏈低端的生產型企業提升到上游的投資方,從原來的夕陽產業邁入朝陽產業,客戶也由企業改變為政府。“雖然收益率相對較低,但規模量大,而且有長期穩定的收益,有政策的支持。”
今年3月,該項目成為福建省PPP引導基金支持的第一個項目,獲得了期限長、利率低的3.45億元債務融資。
“今年底,永定和新羅區的鄉鎮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項目將率先投入使用,明年四季度四縣區31個鄉鎮的項目將實現全面投產。一些地方政府原先對與民企合作心存顧慮,現在已經改變觀念,向我們伸出了橄欖枝。”傅義營說。
財政部專家也對這一項目高度評價,認為相較于傳統的廠網一體化項目,福建龍巖市四個縣(區)鄉鎮污水處理廠網一體化PPP項目更進一步,實現了跨行政區域、城鄉一體的資源整合,與中央供給側改革創新機制要求高度契合,可以說在全國是獨一無二的。同時,項目為福建、全國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具有標桿意義。
鄉鎮偏遠地區的污水、生活垃圾處理等問題,是當前我省社會事業發展的短板,不僅需要大量資金投入,而且要在管理機制上進行創新。
為鼓勵社會資本進入,今年初,我省在全國率先推行“兩個強制”,明確村鎮污水處理、生活垃圾處理的新建項目強制應用PPP模式,新建公共停車場和養老服務項目中,有現金流、市場化程度高、操作相對成熟的,采取強制識別論證,符合條件的要優先采用PPP模式。并在項目產出標準、建設用地、專項補助、融資支持和投資回報等方面,實行“一包一策”,建立組織協調機制、優化審批機制和公平競爭機制,保障工程包方案精準實施。
針對這些短板項目“小而散”,單項推出難以形成規模效益,造成社會資本不感興趣的問題,我省還在全國率先啟動PPP工程包實施方案,對“小散”項目進行“打包”,采取整體招標、整體簽約、整體設計、分期實施的辦法,形成規模優勢,增強項目吸引力。
此次PPP對接會上,工程包成為最大亮點。有關部門推出的近百個項目中,四個補短板領域的PPP工程包達26個,總投資102億元。
通過PPP合作模式,推動我省農村生活污水垃圾治理及城市公共停車場建設是我省今年工作的重點之一。
同時,據預測2020年我省養老服務市場潛在需求可達500億——645億元,養老服務PPP項目有市場潛力、有投資需求、有政策保障。為了盡快補齊養老領域短板,今年我省將通過推廣PPP工程包模式,在全省投資建設一批有代表性的養老示范項目。
“下一步,我們將不斷創新完善運作機制,充分發揮工程包的規模和政策效應,激發市場活力、擴大有效投資、提升建設運營的質量和效率。”省財政廳相關負責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