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運行了兩年多后,虛擬運營商牌照終于要發放了,這意味著它們將會像三大運營商一樣擁有正式的名份。
前不久,在2016中國虛擬運營發展論壇上,中國虛擬運營商產業聯盟秘書長鄒學勇表示:“截至目前,虛擬運營商用戶數已突破了2400萬,虛擬運營商探索出了多元、個性的業務模式。在今年獲得正式牌照后,將會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所謂的虛擬運營商是指一些代理商從移動、聯通、電信三大傳統運營商那里承包一部分通訊網絡的使用權,然后通過自己的計費系統、客服號、營銷和管理體系把通信服務賣給消費者。
2013年12月,工信部正式向首批11家虛擬運營商頒發移動轉售業務試點批文,正式拉開了通信行業引入民營資本的序幕。截止目前,共有42家企業獲得試點批文,其中有39家企業完成了系統建設和放號的工作。用戶方面,在去年11月底,虛擬運營商用戶已達到1789萬,截止目前已經突破2400萬,并仍在持續增長。
自面世以來,虛擬運營商便掛上將顛覆通訊行業的名號,特別是在促進資費下降、門檻降低方面,虛擬運營商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比如它們推出了零月租、無漫游、流量不清零等新資費模式,對傳統運營商形成了沖擊,并促使它們做出了相應的改變。
就拿我們比較熟悉的小米來說,它在2014年11月拿到了中國聯通、中國電信虛擬運營商的試運行資格。并在去年推出了聯通可用的“任我行”電話卡,及電信可用的“吃到飽”電話卡。前者支持聯通網絡,永久免月費(每月只扣5元來電顯示費用),通話、短信、上網都是以0.1元為單位計算;后者支持電信網絡,每月59元,包3000M流量,電話、短信也是0.1元為單位計算,流量超出部分0.1元/M。而在前不久,有消息稱小米正在籌劃一款主打流量的手機卡套餐,價格可能低至每月10元包1.5G全國流量,走的是聯通4G網絡。
這些套餐無論是在價格還是服務內容上,都比傳統運營商的更加便宜和實惠,因此對消費者的吸引力也將更大。
那么傳統運營商為何愿意將自己的通訊網絡承包給這些競爭者?其實從表面上看它們確實存在競爭關系,但本質上虛似運營商仍是在為傳統運營商打工。因為虛似運營商要借用后者的通訊網絡,因此雙方需按一定的比例分成。對傳統運營商來說這也在是間接發展用戶,比如這兩年中國聯通流失了大量用戶,但其虛擬運營商合作伙伴的凈增用戶數超過了1400萬,間接地抵消了聯通用戶持續流失所帶來的影響。
不過,虛似運營商在飛速發展的同時也暴露了許多問題,其中最大的隱患就是電信詐騙和垃圾短信現象。
由于三大運營商加強了對手機實名制的管理,因此一些不法分子不得不轉向虛似運營商這邊獲得非實名制的號碼,其中170、171兩個號段就被頻繁用于廣告推銷甚至是電信詐騙。這種不良現象直接影響到了虛擬運營商的品牌形象,有些用戶一看到這兩個號段電話,便認為是詐騙電話,直接拒絕接聽。因此,實名制對于虛擬運營商的發展將至關重要。
目前,虛擬運營商的牌照發放工作正在進行當中。去年底,工信部已經對42家試點企業進行了考核,考核內容包括三個方面:對試點企業進行用戶電話抽查,詢問用戶對企業服務的評價;試點企業向工信部提交總結材料;政府領導對試點企業走訪調研。據鄒學勇透露,目前考核流程已經走完,工信部正在做最后的總結工作,考核結果將會在近期公布。而所有考核工作結束后,工信部將會根據結果正式發放虛擬運營商牌照,然后全面開放虛擬運營商牌照的申請。
虛擬運營商的出現極大地促進并改變了國內通訊市場的發展,這是絕大多數消費者希望看到的。但它與傳統運營商“相生相殺”的關系也表露出了它的局限性,在獲得牌照后將會朝著怎樣的方向發展也充滿了未知數。(來源: 威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