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人工智能Alpha Go將與中國棋手柯潔展開對決。此次人機大戰也將再次引發人們對人工智能的熱議。人工智能能否應用于臨床?達芬奇機器人在臨床使用效果如何?中國醫師協會結直腸腫瘤分會微創外科副主委、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結直腸外科主任王貴玉教授認為,隨著我國醫學科技的發展,人工智能或將在臨床獨立完成手術。但目前的機器人系統由于存在諸多不足,尚難以成為結直腸手術的主刀醫生。
達芬奇機器人不是人工智能
據介紹,截至2016年底,全國共安裝達芬奇機器人系統60余臺,累計完成手術3.5萬例,其中結直腸手術約3000例。但王貴玉認為,達芬奇機器人并不能稱之為嚴格的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對人的意識、思維的信息過程的模擬,而現在的手術機器人系統是按照人的指令完成各種動作,其本質還是一種高級機器人平臺,是先進的外科手術工具。
機器人手術有其自身優勢。王貴玉認為,傳統開放手術對患者創傷大,難以暴露深部器官,而機器人能夠輕松地完成位置深、涉及敏感神經、需要高精度操作的手術。在美國,有90%的前列腺癌根治術由機器人輔助施行。腹腔鏡手術器械靈活性受限,且手術者容易職業疲勞。在這種情況下,機器人就非常必要,它可以通過機械手精確地復制人手、手腕、手指的動作和雙手配合,觸及一些很難到達的身體部位,還能避免因醫生疲憊所產生的顫動,增加動作的穩定性、連貫性;同時,三維成像系統可為醫生提供放大立體的視野,醫生亦可借助遠程通信系統遠距離地操控機器人,實現遠程手術。
盡管優點多多,但達芬奇手術機器人還有很多缺憾之處。如整套設備體積過于龐大、復雜,安裝調試較為復雜,術前準備時間和更換器械等操作耗時較長;目前僅有3個機器臂,能夠轉換的器械還有限;醫生沒有手的觸覺,這對有經驗的外科醫生來說是個巨大的損失;學習曲線較長,使用手術機器人的醫師必須要到專門的機構接受培訓,獲得培訓證書后方能上崗;由于系統技術復雜,在使用過程中可能發生各種機械故障等。從切口微創的角度來講,機器人手術并沒有比腹腔鏡手術體現出更大優勢,做腹腔鏡手術,3-5毫米的孔就能進腹,而機器人要8毫米。
期待Alpha Go手術機器人問世
王貴玉認為,目前廣泛使用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系統最大的障礙還是成本效益偏低。據介紹,目前達芬奇機器人技術被國外壟斷,購買一套第三代達芬奇機器人的總體費用在2000萬元以上。不僅如此,手術當中的操作器械每10次就需要強制更換。且手術機器人還需要定期維修和保養,這也是一筆可觀的費用。
“總體來看,機器人手術需在原手術費用基礎上要多花3萬-5萬元,并且增加的費用幾乎都是醫保不承擔的。”王貴玉說。
此外,我國尚沒有能媲美達芬奇的自主研發機器人,且國家對機器人的引進實施嚴格的審批和監管,因而很難大規模推廣。
不過王貴玉認為,隨著我國醫學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未來手術機器人仍有望獨立完成手術,而不用醫生操控。具備Alpha Go一樣的人工智能深度學習的機器人,將更加靈巧便捷,為人類健康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