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產能攻堅戰正在打響。昨日,國家發改委政策研究室撰文指出,將積極化解和轉移過剩產能;嚴格執行“僵尸企業”退市制度。專家分析,“僵尸企業”退出是一項系統工程,任務艱巨,下半年將加大實施力度。據悉,處置“僵尸企業”實施方案有望近期出臺。
去產能穩步推進下半年加大實施力度
數據顯示,上半年,鋼鐵去產能的量達到1300多萬噸,是今年目標任務的30%左右;全國17個地區和有關中央企業已全面啟動煤礦關閉退出工作,共退出產能7227萬噸,為全年目標任務量2.5億噸的29%。
“這是一個正常的進度。”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李義平接受中國網財經采訪時表示,去產能是市場化的過程,需要一段時間,如果用一刀切手段,反而達不到目的。
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馮飛日前表示,“上半年去產能的工作重點是部署任務,下半年要進一步加大實施力度,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
“僵尸企業”退出任務艱巨
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徐紹史曾表示,清理處置“僵尸企業”被看作是“去產能”的“牛鼻子。但“僵尸企業”規模不小,據中國人民大學發布的《中國僵尸企業研究報告》統計,2005-2013年的工業部門僵尸企業比例大約為7.51%。其中,鋼鐵行業是僵尸企業比例最高的一個行業,其占比達到51.43%。
按所有制來看,國有和集體企業中僵尸企業的比例最高,遠低于國有和集體企業中僵尸企業的比例。報告指出,而在成立超過三十年的“老”企業中,約有23%的企業都是僵尸企業。
僵尸企業和地方政府千絲萬縷的聯系,加大了“僵尸企業”的清理難度。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楊瑞龍接受中國網財經采訪時表示,“僵尸企業”退出面臨著地方經濟增長、就業、財政等巨大壓力。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副院長聶輝華分析,有些企業是地方政府的“面子工程”、“政績工程”,有些企業是地方經濟的支柱,為了保證就業、維護社會穩定,地方政府有可能會持續不斷地向虧損企業輸血。
處置“僵尸企業”方案有望近期出臺
日前,新華網等多家媒體報道,發改委和工信部聯合制定的處置僵尸企業的實施方案有望近日出臺,國資委也制定了僵尸企業處置方案,并在央企進行全面部署。
7月26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于推動中央企業結構調整與重組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央企結構調整和重組的重點工作是“四個一批”,其中之一就是清理退出一批“僵尸企業”。
從政策層面的消息來看,處置“僵尸企業”將進入加速期。對于如何處置和減少“僵尸企業”,人民大學上述報告提出了五條政策建議。
第一,減少政府對企業的干預,尤其是慎用產業政策。地方政府要減少對企業運行的干預,不要利用行政力量去推動企業兼并重組;不要給缺乏效率、生存無望的僵尸企業提供各種補貼和迫使銀行發放貸款。
第二,完善國資委對國企的考核指標,全面理解“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要警惕最后的結果是國企光是“做大”而沒有真正“做強”和“做優”。
第三,強化銀行的預算硬化。一是要加強對銀行體系的監管,二是要減少地方政府對轄區內銀行的行政干預,通過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確保銀行體系的相對獨立性。
第四,多渠道化解過剩產能,鼓勵企業兼并重組和改制分流,加快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網。
第五,加快國企改革步伐,關鍵是明確國企定位。進一步對國企進行分類改革,明確哪類國企要承擔政治和社會功能,哪類國企是純粹的市場化企業。對于前者,限制數量,當作特殊企業來對待;對于后者,加強市場化考核,鼓勵做強做優。
楊瑞龍對中國網財經表示,“僵尸企業”退出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考核體系、就業、財政、金融等相關政策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