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呼倫貝爾市扎賚諾爾區政府與北方中郡投資(北京)有限公司、吉林東奧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內蒙古蒙草生態環境(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省鴻強博信水利水電工程有限公司簽署《扎賚諾爾區全域旅游基礎設施及公共產品建設項目PPP合作協議》,此舉宣告全國首個全域旅游PPP項目落地扎賚諾爾。

扎賚諾爾區全域旅游基礎設施及公共產品建設項目總投資3.2億元,涵蓋全域旅游品牌營銷工程、全域旅游服務設施、基礎配套工程、環衛工程、扎區防洪渠及生態濕地修復工程,主要包括城市品牌及超級IP打造、智慧旅游、游客中心、旅游標識系統、設施泵及管線建設,旅游公廁與垃圾箱革命等,項目合作期為15年。
近年來,按照“創新理念,整合資源,突出特色,做強產業”的發展思路,深入挖掘特色旅游資源,積極培育旅游精品,帶動扎區旅游業從景點旅游向全域旅游發展。為推進全域旅游發展,該區加強項目建設,積極推動全域旅游基礎設施及公共產品PPP項目成功落地。
猛犸象—扎賚諾爾全域旅游的“發力點”
5月19日上午,一只身穿蒙古袍的可愛毛絨猛犸象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亮相,這是呼倫貝爾市扎賚諾爾區最新發布的吉祥物形象。扎賚諾爾區在中國旅游日這天,對外發布全新旅游形象,全面展示其“呼倫湖畔 猛犸小鎮”的城市旅游品牌定位。
扎賚諾爾吉祥物——猛犸象
扎賚諾爾區位于呼倫貝爾市西部,境內有舊石器晚期古人類“扎賚諾爾人”遺址、猛犸公園、蒸汽機博物館等文化旅游景區。有中國扎賚諾爾文化之鄉美譽,是中國猛犸文化研究基地。
在當日舉行的全新旅游品牌形象發布會上,扎賚諾爾旅游風光片正式展映,融合呼倫湖、猛犸象、石器形狀等特色元素的城市LOGO也首次亮相。扎賚諾爾區自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出土猛犸象化石后,就被譽為猛犸象的故鄉,依據史實,扎賚諾爾區建設了猛犸公園,為提升扎賚諾爾的知名度美譽度發揮了巨大作用。
扎賚諾爾區商務旅游局局長孫健表示,扎賚諾爾要借助城市新形象的發布,在全域旅游的視角下,整合呼倫湖及百年礦山旅游資源,推進產業融合,實現資源型城市的轉型發展。

扎賚諾爾首屆猛犸文化節將于5月27日舉行。期間將舉辦猛犸音樂節、猛犸嘉年華、端午節祈福等一系列特色活動。同時,猛犸小鎮主題樂園、汽車電影院、低空旅游等旅游體驗產品,也將陸續以嶄新的面貌迎接游客。
“一煤獨大”的百年煤都
扎賚諾爾區屬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人口15萬、國土面積312平方公里、煤炭儲量104億噸。2016年,扎賚諾爾地區生產總值預計完成65億元,人均GDP為4.3萬元。
簡單來說,扎賚諾爾的域情可概括為,地廣、人稀、煤多。
歷史上,扎賚諾爾經歷曲折反復的區劃調整。最近一次為,2013年,經國務院批準扎區縣級建制在民政部備案。目前,扎賚諾爾受號稱“世界上土地管轄面積最大的地區級城市”呼倫貝爾市節制,由滿洲里市代管。
扎賚諾爾的得名源于誤讀,其本名為“達賚諾爾”,蒙古語意為“海一樣的湖泊”。中國第五大淡水湖——達賚湖(又名呼倫湖)就位于該地附近。

依賴于豐富的煤炭資源儲量,扎賚諾爾因煤而興。它是我國煤炭工業的搖籃。據史料記載,1902年,俄國人開始營建“波洛尼科夫礦”,1903年出煤。緊接著,圍繞煤炭生產而形成的居民區不斷擴展,距今已經110余年。
扎賚諾爾屬于中國13個煤炭基地中的蒙東煤炭基地序列,亦為45個國家級規劃礦區之一和國家規劃的七個煤化工基地之一,也是內蒙古自治區規劃的能源重化工基地。

在百余年風雨后,煤炭被挖掘殆盡,留下了遼闊巨大的礦坑。這樣的地表“紀念品”在扎賚諾爾國家礦山公園就有一個。據估算,這一露天礦坑的面積約40平方公里,深近200米!巨坑四周邊沿陡峭如削,礦車行經的道路由巨坑底部曲折攀高,遠望如層層疊疊的梯田,十分壯觀。
李昌武表示,扎賚諾爾的經濟體系嚴重依靠煤炭產業,可謂“一煤獨大”。在產業發展過程當中,煤炭工業的興衰像晴雨表一樣,直接關乎著當地的地方經濟,也造成經濟結構單一、服務業發展不充分。當前,被內蒙古自治區列為八大資源枯竭地區之一的扎賚諾爾不得不考慮經濟轉型與可持續發展。
重回“蒸汽機車”時代?
除了煤,扎賚諾爾還有什么資源?扎賚諾爾區商務旅游局局長孫健稱,有呼倫湖、有猛犸文化,當然還有煤炭工業遺址。
他認為,這是當地的差異化旅游定位。
扎賚諾爾位于呼倫湖畔。呼倫湖又是北方第一大湖,呼倫貝爾大草原的象征就是呼倫湖與貝爾湖這對姊妹湖。盛夏時節的七八月份,是飽覽大草原風景的最佳時節。此外,在扎賚諾爾出土的三具完整的猛犸象化石,讓其圍繞“猛犸故鄉”打造國內獨一無二的猛犸小鎮和猛犸主題公園。更為重要的是,依托當地百余年的煤炭挖掘史,扎賚諾爾更有打造煤炭工業旅游項目的資本。
為了讓礦井和蒸汽機車重新煥發生機,扎賚諾爾區提出深度體驗游和煤炭工人轉型。例如,讓廢舊的蒸汽機車重新穿梭在小城的道路上,成為游客導覽的交通工具;把經驗豐富的優秀礦工請回來,讓他們為游客講解煤礦開采的工序、講述下井挖煤的故事;讓游客變身礦工,換上工服帶上裝備,走一趟當年煤炭之路。

李昌武稱,扎賚諾爾將煤礦轉型跟文旅產業嫁接,實現了有機結合,這是“因地制宜”,也是充分尊重當地的歷史和人文。而這樣的旅游項目推出,不但增加了地方稅收,還得以讓煤礦工人轉型就業,重操“舊”業。
作為內蒙古自治區第102個縣級行政區,扎賚諾爾無疑是最年輕的城市,其正式成為一個縣級行政區的歷史,尚不足5年。

當前,扎賚諾爾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還處于起步階段,要想發展全域旅游,服務旅游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面臨著巨大的投資缺口。
李昌武認為,扎賚諾爾的旅游基礎設施薄弱,嚴重制約了全區的旅游發展。而改變旅游業發展面貌,根子在于解決投入不足的困局,吸引社會資本進入到全域旅游的開發建設中。
這就必須更多地用市場的辦法籌集資金,加大投入力度,支撐和帶動旅游業跨越發展、全面起飛。
全域旅游PPP項目,也就成為了當地彌補政府財政不足、吸引社會資本共同建設的重要舉措。
PPP的產業培育邏輯
為此,扎賚諾爾區政府引入了以北方中郡投資(北京)有限公司(下稱“中郡運營”)為牽頭方的社會資本聯合體,總投資約3.2億元。從今年1月份簽署戰略框架協議開始,扎賚諾爾區政府全速推進這一PPP項目的落地。扎賚諾爾區的行政轄區內,和文化旅游相關產業的項目全都打包進了項目中,其中囊括了生態水系的恢復、文化公園的創建、工業遺址旅游開發、城市旅游標識設計和品牌營銷等一系列具體項目。這份合約的履約期長達15年。
其實,在傳統金融機構看來,扎賚諾爾并非理想的投資地。
中郡運營相關負責人表示,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導向是,要投PPP第一件事就是要看地方財政收入。而扎賚諾爾財政收入薄弱,而他們要做的是依靠財政劃款進行基礎設施建設這類PPP項目。
“但事實上,真正的PPP一定是要梳理當地的資源,看其是否具備投資洼地,是否能夠創造盈利,這才是最核心的東西。”該負責人認為,財力薄弱的地方通過PPP來撬動社會資本,應遵循基本的邏輯,也就是挖掘當地自然、人文、歷史等資源,然后創造價值、培育需求,最后再根據需求,倒推著導入相應產業,從而增加稅收和就業,慢慢地將投進去的固定資產盤活,變成現金流,讓地方財政能夠運轉起來。這跟資金通過投資渠道進入到一些地方,只是為了賺快錢其余不管不問是不同的。
就全國來看,目前,由國務院法制辦牽頭的PPP立法正在提速。PPP條例也已被列入2017年立法工作計劃并作為重點工作,下一步將會加快推動該條例出臺。
前述負責人稱,中郡運營當前做的所有項目都是以國家信用背書的,PPP條例的出臺才是保護社會資本投入的根本動力。
考慮到當前國家重點推行PPP和全域旅游,可能會引發地方的一哄而上,這位負責人表示,“全域旅游僅僅是方法論,不是目的。”扎賚諾爾選擇全域旅游,將其特色資源整合起來,從而保證其財政有效運轉。“全域旅游起到的作用就是‘銷售部’,其背后一定存在著具有特色的產業,對于其他地方來說,經濟轉型一定要因地制宜,避免一哄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