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全國碳市場啟動的時間越來越近,外媒頻繁報道、業界不乏各種猜測,到底這個碳市場會以怎樣的新生姿態呈現在眾人的面前,謎底或許也將很快揭曉。現在已經明確了是年底啟動,最晚在12月份,目前一些準備工作正在有序進行當中。
而對于不久前“當前碳交易試點不會立即取消,而是會與全國碳市場并行一段時間”的傳言,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氣候金融研究室及碳金融實驗室負責人崔瑩在接受中國經濟導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市場上其實已經就這一問題達成了共識,試點與全國碳交易市場并行一段時間的可能性最大,并且初期可能只會納入電力一個行業。
究竟全國碳交易市場如何能有效啟動以及啟動后如何有序運行?與碳交易密切相關的碳資產管理企業會面臨哪些機遇和挑戰?關于個人碳賬戶的發展是否會因全國碳交易市場的啟動而有所突破?崔瑩結合多年碳交易市場的研究經驗對全國碳交易市場的啟動運行提出了一些個人建議,并就上述問題進行了簡要闡述。
全國碳市場應循序漸進
“試點碳市場經過三四年的運行,取得了巨大成績,為全國碳市場的建立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教訓,但是試點碳市場向全國碳市場過渡的機制還有待明晰,需要解決各地配額不同質不同價、交易所冗余等問題。”崔瑩對于當前的碳交易試點給出了較為客觀的評價。
據了解,目前各試點特色多元化,也亟待系統評估與經驗總結。例如,天津、重慶碳市場交易量小、活躍度不足,這讓市場難以反映合理碳價;而湖北碳市場交易量大,存在著一定的政策原因,即規定“未經交易的剩余配額注銷”。
“全國碳市場啟動初期,經過行業摸底,可能只會納入電力一個行業,因為配額分配采用基準法,對行業數據的要求很高,而目前只有電力行業的數據比較完備。這也是全國碳市場與試點碳市場并行的原因之一,全國碳市場沒有包括的行業將繼續保留在試點碳市場中管理和交易。”崔瑩說。
實際上,碳市場在國際上已經有不少經驗,最典型的就是歐盟碳排放權交易體系(EU ETS),其中,在配額分配方式上,EU ETS從初期的免費分配為主過渡到增大拍賣份額,分配方法從“歷史法”轉變為“基線法”。在配額跨期處理上,EU ETS在吸取經驗教訓以后,目前允許配額的跨期存儲與借貸。“我國的碳市場設計和運行借鑒了歐盟經驗,并結合自身特點。在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體系中,我們建議,配額發放應采用‘中央制定為主、地方調整為輔’的方式,這樣兼顧了整體的‘統一性’與地方的‘差異性’。配額分配方法應以基準法為主,從無償過渡到有償。基準法可以避免‘鞭打快牛’的現象,較好地對企業產生減排激勵;而在全國統一碳市場構建初期,配額發放以免費分配為主的方式能夠引導參與者進入市場,以后可以通過提高拍賣比例來過渡到有償分配。”崔瑩就碳配額分配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此外,在全國碳交易市場的監管機構設置上,崔瑩認為,應由國家發展改革委與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聯合組成全國碳市場的監管體系,發揮各自的優勢。“在試點地區碳交易所里,選擇一個作為全國碳交易中心,其余區域交易所轉型為營業部式機構。對全國碳市場的構建建議,我們還進行了更詳細的闡述,會在我們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院慶時發布的《中國碳市場發展報告》中展示。”崔瑩說。
碳資產管理公司面臨機遇與挑戰
碳資產管理,可能很多人比較陌生,但是它與碳交易息息相關。一般而言,碳資產管理公司初期主要是為具備減排行為的企業提供咨詢服務,協助它們獲得CCER(中國核證自愿減排量)指標,然后出售給需要履約的高能耗企業或者機構投資者。同時,由于CCER和配額之間存在差價,碳資產管理公司可以協助重點控排企業通過出售配額,而買入CCER來進行盈利。不過,據崔瑩介紹,現在碳資產管理公司的業務模式越來越多元化,可以為企業的碳管理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并設計碳金融產品,利用碳資產融資。
“當然,隨著CDM(清潔發展機制)項目不再活躍,目前一些碳資產管理公司并沒有預想的那么好,但是它們確實在推進碳交易市場形成的過程中發揮著自己的優勢和特長,碳資產管理涉及節能減排技術、企業生產經營,以及金融市場運作等多個交叉領域,具有很高的專業性。隨著低碳政策的收緊以及強化落實,企業參與碳交易與碳資產管理的需求也會隨之加強。通過碳資產管理機構提供專業化的服務,能夠幫助企業降低履約風險、盤活碳資產、降低減排成本同時提升盈利能力。
據悉,一開始大部分碳資產管理公司只集中在一些大城市,隨著碳交易試點逐步推進,在碳試點城市也出現了很多相關的公司。全國市場啟動后,將有更多的企業被納入到控排體系中來,基于市場機制的碳資產管理理念將受到更多的關注。這時,會有越來越多的碳資產管理公司涌入碳市場,代理中小企業碳資產管理項目。
不過,在崔瑩看來,全國碳市場的啟動,也會對碳資產管理公司帶來挑戰,“很多碳資產管理公司有地方優勢,在全國統一的市場體系下,會面臨越來越激烈的競爭。”崔瑩說。
相關受訪專家還建議,一方面需要統一已有管理規定、填補空缺的管理規則,同時還需要推廣有關機構參與碳市場、開發碳金融產品與服務的經驗,引導更多的銀行、券商等金融機構積極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