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以探討氣候傳播國家戰略及政府、媒體、NGO三方合作與共贏為主題的“氣候·傳播·互動·共贏——通往南非氣候變化與氣候傳播國際研討會”在北京舉行,研討會由國際發展及人道援助機構樂施會、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和重慶大學文學與新聞傳媒學院聯合主辦,來自政府、國內外學界,NGO和媒體的50余人參與了此次會議。
近年來,氣候變化已成為全世界最為關注的議題之一,有效氣候傳播因為可以整合政府、NGO、媒體三方的力量,推動氣候變化談判,鼓勵公眾參與應對氣候變化而逐漸受到政府部門的重視,相關議題也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作為來自政府的代表,國家發改委應對氣侯變化司副巡視員孫楨在主題發言中指出:“以往中國經常把傳播注意力集中在國際氣候變化談判上,對國際輿論和國內民眾有所忽略。應對氣候變化是中國人民要求解決的問題,是一個內政問題,。”
耶魯大學環境與森林學院氣候傳播項目主任Anthony LEISEROWITZ在發言中介紹了其最近開展的一項全球調查:“調查結果顯示,發展中國家的民眾認為氣侯變化對他們的影響很大,而發達國家民眾對這個問題的認知程度較低。世界范圍內,40%的人從來沒有聽說過氣侯變化的概念,而且這些人恰恰是應對氣候變化過程中最脆弱的人群。”Anthony進一步指出,有效的傳播,首先要了解你的受眾,要知道他們的觀點和看法。
樂施會經濟公正項目經理Derk BYVANCK則分享了NGO的氣候傳播策略:“樂施會的一個任務就是要想辦法告訴人們,貧窮人是氣侯變化的直接受害者。樂施會的氣候傳播策略是利用可見的、通俗的、從項目點收集來的故事、圖片傳播這個事實。”
新華社對外部副主任倪四義在發言時也提到:“中國媒體的責任其實就是要讓貧窮人的聲音讓世界聽見,讓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的聲音能夠被世界聽到。”
據了解, 2009年聯合國哥本哈根氣候談判后,鑒于各方氣候傳播意識和理念的欠缺,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與樂施會已先后開展了“后哥本哈根政府、媒體、NGO角色及影響力研究”項目、“通往坎昆——后哥本哈根氣候傳播系列行動”項目,通過開展相關調研,舉辦研討會、媒體研修班、氣候大會邊會等活動,搭建了政府、媒體、NGO的交流平臺,也向世界介紹了氣候傳播在中國的發展和實踐。項目一直得到了國家發改委、學界、媒體和NGO的廣泛支持和認可。
據項目負責人、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鄭保衛介紹,研討會結束后,項目組還將通過搭建氣候傳播雙語網站,出版氣候傳播相關書籍、在聯合國南非氣候變化峰會期間舉辦邊會等活動,繼續增加中國政府、媒體和NGO三方之間的互動和交流,提升公眾對氣候變化議題的認知和參與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