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6日,近60家在中國的民間組織在天津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談判中發布共同立場,要求各國直面氣候變化挑戰,盡快通過談判達成一個公正有效的協議。他們同時指出,氣候變化挑戰正轉變成為歷史機遇,呼吁各國應立即加入全球低碳競賽。這次發布是中國民間組織“綠色中國,競跑未來”主題系列活動的一部分。
活動協調人盧思騁說:“中國NGO在本國舉行的氣候大會上,共組織了二十多場聯合活動,是中國NGO在氣候變化領域合作規模最大、活動最密集、形式最多樣的一次。作為東道國的民間組織,我們以眾志成城的精神,向世界展示了真正的中國草根氣候變化行動。”中國面臨氣候變化帶來的多重威脅,民間組織已經和正在發揮各自所長,積極參與到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中。
自然之友張赫赫介紹說:“在減緩方面,民間組織從2005年起,先后發起了26度空調行動、無車日、節能20%公民行動等活動,全國30多個省市共有近百家機構參與進來。在適應方面,在2008年的雪災和之后的多場干旱、洪澇等極端天氣事件中,多家NGO參與應對,幫助弱勢地區和人群適應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
中國政府已經意識到必須轉變經濟發展模式,增強綠色競爭力。中國民間氣候變化行動網絡陳冀俍說:“中國已經展現了邁向低碳發展的強烈意愿與積極行動,在全球的低碳合作與競賽中,中國還有很大的空間和機遇,可以做得更多。”
天津會議是首次在中國舉行的氣候變化談判,同時也是12月坎昆氣候大會前的最后一輪談判。綠色和平李雁說:“國際社會應共同努力,盡快達成一個真正公平、進娶有法律約束力、并且惠及貧困國家和弱勢人群的全球協議。為此,各國需要繼續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發達國家在切實做好自身減排的同時,應幫助發展中國家開展減排和適應工作。”
共同立場聲明中,近60家民間組織還呼吁,各國政府在各自的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中,關注弱勢人群和地區,督促高碳排放人群在減排方面發揮表率作用,完善監督機制并提高透明度,制定公平的政策和市場手段,全面考察環境影響,并且支持公民社會行動和監督。盧思騁最后指出:“在氣候災害頻發的今天,全球低碳競賽已經啟動。我們相信具有長遠目光的領袖都不會錯失這個難得的歷史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