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種海鐵聯運模式較此前的江海聯運,運輸時間縮短了20天以上。“渝桂新”國際聯運通道是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海上合作的縮影。
海上合作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領域。20日發布的《“一帶一路”建設海上合作設想》提出,中國愿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各國一道開展全方位、多領域的海上合作,共同打造開放、包容的合作平臺,建立積極務實的藍色伙伴關系,鑄造可持續發展的“藍色引擎”。
北京大學海洋研究院研究員翟崑認為,海洋是未來中國參與全球合作的重要方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很多都有海岸線,與沿線國家開展海上合作將使“絲綢之路經濟帶”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更加緊密相連。
設想提出要重點建設三條藍色經濟通道:以中國沿海經濟帶為支撐,連接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經南海向西進入印度洋,銜接中巴、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共同建設中國——印度洋——非洲——地中海藍色經濟通道;經南海向南進入太平洋,共建中國——大洋洲——南太平洋藍色經濟通道;積極推動共建經北冰洋連接歐洲的藍色經濟通道。
“設想的發布,是中國推動全球互聯互通的又一舉措。”翟崑說,港口城市合作機制的建立、海上聯合搜救機制的形成,都將進一步促進海上運輸更加便利,促進海洋經濟的發展,對縮小地區發展差距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廣西、廣東、海南等省區的多家港口物流企業與新加坡、泰國、印度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港口已相互開通集裝箱、散貨航運班線,并締結為友好港口。
以廣西北部灣為基地建設的中國——東盟港口城市合作網絡已有東盟47個港口參與建設,首期7個項目進展順利,部分項目已直接服務中國和東盟的港航運輸。
按照設想規劃,建立緊密的藍色伙伴關系是推動海上合作的有效渠道。加強戰略對接與對話磋商,深化合作共識,增進政治互信,建立雙多邊合作機制,共同參與海洋治理,為深化海上合作提供制度性保障。
中國東南亞學會會長、廈門大學教授莊國土說,海洋經濟尤其是港口物流經濟是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深化合作的重要方向。以中國與東盟的貿易為例,目前,雙邊貿易往來中超過60%的貿易是通過港口物流實現的,福建、廣東、廣西等省區的重要港口航線中,“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航線占據主導地位。

“隨著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貿易、投資、旅游等多領域交流合作的不斷深入,推進海上互聯互通建設,開拓中國與沿線國家在港口、海運、物流、臨港產業、信息化和人力資源等領域的合作,更是大勢所趨。”莊國土說。
2016年底,位于馬來西亞的馬中關丹產業園350萬噸聯合鋼鐵項目高爐工程開工,項目總投資14億美元,可年產350萬噸鋼材,項目建成后將成為中國與東盟產能合作的標志性工程。
莊國土說,臨港產業的發展將成為中國與沿線國家開展經濟合作共筑“藍色引擎”的新方向。一方面它將帶動中國臨港工業、海洋裝備制造業、遠洋捕撈業等走向包括東盟在內的“一帶一路”沿線地區,惠及多國民眾。另一方面,東南、南亞等國正處在工業飛速發展期,與中國加強臨港產業合作,將極大促進沿線國家工業化水平的提高。
統計顯示,在港口的帶動下,截至2016年底,中國企業共在36個國家建成初具規模的合作區77個,累計投資241.9億美元,入區企業1522家,創造產值702.8億美元,上繳東道國稅費26.7億美元,為當地創造21.2萬個就業崗位。
翟崑說,海上全球互聯互通是個系統工程,需要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加強合作,共同規劃整體的戰略遠景,動態和階段性地進行形勢分析、風險管理和效果評估,共同撬動海上全球互聯互通的大杠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