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中國鋼鐵業新一輪兼并重組的時間窗口已經打開。在行業最困難的時候,兼并重組的阻力往往更小,行業將高舉兼并重組大旗,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實現鋼鐵業規模集聚、結構優化、轉型升級,引領鋼鐵產品從中低端全面邁向中高端,全面推動鋼鐵企業做大做強做優。
去產能負重前行、任重道遠
1999~2008年,鋼鐵行業盈利穩步提升,但2008年至今行業盈利情況惡化,毛利率與凈利率下滑明顯,并且價格波動頻繁。當前局面下,鋼廠僅能通過縮減成本來維持盈利,經營環境較為艱難。目前鋼鐵產能過剩較為嚴重,在全球經濟增長緩慢的局面下,我國鋼鐵行業去產能將是必然趨勢,但推進步伐比較緩慢。
由于前期鋼鐵企業規模過度擴張,行業集中度過低且分散。供大于求使得過度競爭的惡果充分顯現,導致整個行業陷入了困境。“十二五”規劃提出到2015年鋼鐵行業前10家產業集中度達到60%,但由于各種原因,我國鋼鐵產業集中度不升反降:從2010年的48.6%降到了2015年的34.2%,成為導致行業惡性競爭的重要原因之一。
“十三五”(2016~2020年)時期的鋼鐵去產能目標對于政府而言是下了很大決心的。國務院今年2月初發布鋼鐵業化解過剩產能意見指出,從2016年開始,用5年時間再壓減粗鋼產能1億~1.5億噸,嚴禁新增產能,并鼓勵企業通過主動壓減、兼并重組、轉型轉產、搬遷改造、國際產能合作等途徑,退出部分鋼鐵產能。但中國鋼鐵的產能實際不是8億噸,應該是11~12億噸的水平。所以在產能這個概念上,實際應該去掉3~4億噸比較合適。中國目前鋼鐵產能巨大,占世界鋼鐵產量的51%,占我國GDP的12%左右。由于國內鋼鐵用量有限,目前鋼材出口量很大,但這將因繼續遭遇反傾銷訴訟而有所下降,更重要的是,未來五年中國鋼材消費量將每年下降5%~6%,最終中國粗鋼實際需求量預計在6億噸左右。
削減鋼鐵產能很重要,但控制產量更重要。國家統計局6月27日公布的一組數據顯示,包括鋼鐵在內的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今年1~5月份利潤總額達到558.6億元,同比增長74.8%。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1~5月全國鋼鐵產量前三名的河北、江蘇、山東粗鋼產量分別為8352.27萬噸、4590.98萬噸、2919.63萬噸。這一數據表明,河北、江蘇、山東的粗鋼產量比上一年同期分別增產了0.3%、2.19%、5.47%,這與全國去產能的目標不符。根據中國聯合鋼鐵網的調查,隨著近期國內鋼材價格急升和鋼廠增產,全國已有68座高爐恢復了生產,估計產能達到5000萬噸;而據“我的鋼鐵網”另一項調查顯示,大型鋼廠產能利用率也從84%提高至87%。與此同時,去年關閉的5000~6000萬噸產能中,現已恢復生產的超過4000萬噸。鑒于價格和利潤率的反彈,產能削減已被拋在腦后。另一個鋼廠不減反增的原因是:政策層面一直要求調整產業結構,逐步淘汰高污染、低產能的中小鋼廠。而對當前很多企業來說,活下去最要緊,那接下來怎么辦?政府說高污染要關,企業就偷著排放,不能偷著排的就咬牙買設備;說高爐小了要關,那就上大高爐;說產量低的要關,那就開足馬立加大產能,這樣惡性循環,使得鋼鐵行業走出“泥沼”之路將更加漫長。
從長期看,產能過剩具有明顯的體制機制特征,是地方過分追求GDP增長和不合理保護的結果。因此,應加快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解決鋼鐵行業的產能過剩問題,淘汰落后產能和處置劣質企業,防止再次陷入“去產能-漲價-加產能”的怪圈。總體來說,過去十年中國鋼鐵產能利用狀況大部分處于相對過剩狀態,特別是2008年政府4萬億投資刺激,鋼鐵產能激增,造成現在嚴重過剩局面。因此,鋼企兼并重組應該著力避免產能疊加放大。
去庫存陷“囚徒困境”步履維艱
2016年,國家出臺了鋼鐵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指導意見,相關部門制定了土地和礦產資源、職工安置及金融支持等方面的配套措施,但鋼企去產能仍面臨較多的困難和問題。
首先,鋼企去產能主動性不強。調查顯示,面對行業不景氣,鋼企主要采取了防御型策略,通過減產減員、降本增效等方式渡過難關,普遍寄希望于其他企業縮減產能,而自己見機行事,等待行業復蘇。李克強總理提出1000億解決鋼鐵煤炭行業去產能的人員安置,是針對人的,沒有針對企業的政策扶持。部分企業希望能夠得到政府的政策優惠、財政補貼等來化解產能及轉產轉型。但是,中國鋼鐵業產能過剩的化解主要不能靠政府,而是要靠市場,靠公平競爭來實現淘汰。政府補貼補助只會讓行業畸形發展,破壞了市場競爭的公平性和市場對產能的調節作用,只會給行業調整幫“倒忙”。
其次,金融機構支持去產能面臨諸多障礙。企業償債能力降低,債務化解較為復雜,鋼企普遍負債率達70%~80%,有的甚至超過150%,負債率遠超國際同類鋼企,造成巨大金融風險。從實際情況看,作為資金密集型行業,鋼鐵企業主要依賴貸款,但債權債務關系比較復雜,也涉及聯保、互保等擔保圈問題。前不久,中國人民銀行會同相關部委出臺了金融支持去產能意見,要求金融機構對鋼鐵、煤炭行業貸款投放堅持區別對待、有扶有控原則。雖然多數金融機構對產能過剩行業實施了差別化信貸政策,實行嚴控總量、優化結構、分類管理,但在實際執行中,由于相關配套政策措施不明確,無法準確甄別先進產能和落后產能、優質企業和僵尸企業,信貸投放出現“進退”兩難。受此影響,金融機構對鋼鐵行業的貸款審批政策嚴格,投放權限主要集中于總行,嚴控新增貸款,續貸也面臨較多困難。據部分商業銀行反映,其總行也沒有針對去產能制定細化的、操作性強的信貸投放政策,一方面出于幫助企業脫困及避免抽貸、斷貸、限貸誤解的考慮,不敢貿然退出、處置落后產能和企業的貸款,另一方面也沒有創新產品、擴大投放支持優質產能和企業,對鋼鐵行業的信貸投放基本處于維持原有存量狀態。
最后,鋼鐵業去產能陷入“囚徒困境”。緣何鋼鐵大省出現“越減越多”的局面?核心還是要靠市場來調控,只有企業虧損且沒輸血,企業就會自動減產。由于鋼鐵業是資本密集和人員密集型行業,因此中國鋼鐵業化解過剩產能注定是復雜且艱難的,涉及到地方債務負擔、銀行不良貸款以及下崗職工安置等難題,還會面臨巨大的資產損失。因此,有效化解鋼企產能之困是一場持久戰和攻堅戰。產能過剩令市場供需失衡、產品價格持續回落,整個行業利潤難以保證,好企業的效益和創新能力受到很大制約,最終影響整個行業競爭力的提升。
化解中國式鋼鐵產能過剩之策
當下,產能過剩已經成為制約鋼鐵產業發展的關鍵性因素,為了使我國鋼鐵行業健康發展,避免出現嚴重的產能過剩情況,筆者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第一,加快兼并重組步伐,不斷提高鋼鐵行業集中度。縱觀世界上鋼鐵工業發達的國家和地區,鋼企的產業集中度和專業化程度都遠優于我國。歐盟15國的6家鋼企的鋼產量占整個歐盟鋼產量的74%;日本5家鋼企的鋼產量占全國的75%。反觀我國,目前現有500多家鋼企,其中民營鋼企達到400多家。400多家民營鋼企中,產能在1000萬噸以上的有7家,而產能在100萬噸以下的有200多家。單純的去產能只是治標,在去產能的同時提高產業集中度,形成規模集聚效應,才能夠標本兼治。只有把去產能和兼并重組并重實施,即產能適度、集中度高、布局合理、結構優化、競爭力強,才是鋼鐵行業結構調整的理想目標形態。與此同時,從鋼廠降本增效、盤活存量資產以及加強費用控制向管理創新邁進,不斷優化庫存,將鋼鐵生產工序配套得天衣無縫,使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處于完全受控的狀態。當然,鋼企去產能必須做好加減法,在去庫存做減法的同時,鋼鐵企業還必須“加”上科技含量,開發“高、精、尖、特”產品,優化產品各項性能指標;同時也要開發更高效的節能環保技術,以更低的成本達到更高的環保標準。
第二,明確中央政府職能,嚴控地方政府投資,實現政府去產能的政策。鋼鐵去產能必須擺脫短視利益掣肘。由于地方政府的推波助瀾,助長了企業的無序投資。目前我國政府正在做的是加大政策引導和執行,從環保、能耗、質量、安全、技術等法律法規和產業政策進行考核,達不到標準要求的鋼企要依法依規退出,但這不能等同于直接控制粗鋼產量,因為產量更多的是應靠市場推動,市場需求放量、價格上漲、盈利空間擴大是刺激鋼材產量增加的直接原因。產業政策作為宏觀調控的一個重要措施,在保持經濟總體水平快速發展的大方向上無疑是正確的,但是產業政策在功能上應當和調控政策有所區別,應更加注重前瞻性和針對性,積極利用政府在收集數據、發布信息等方面的有利條件,有計劃、分步驟地定期向社會公布鋼鐵產能利用狀況等方面的信息,引導鋼企科學做出決策,防止投資不合理、盲目擴張等現象的發生。
第三,有序化解企業債務問題。一是審慎界定“僵尸企業”。對無能力還本付息的企業,應主要采取兼并重組、債務重組的方式處置債權。對深陷嚴重經營危機、發展前景無望、安全環保不達標的企業,果斷處置存量貸款,做好呆賬核銷和抵債資產處置工作,當然銀行要承擔一定的損失。僵尸企業不到迫不得已一般不會主動退出市場,由于中國的破產保護方面還不夠完善,宣布破產的企業除了面臨上述眾多問題之外,企業主及其家庭都將遭遇巨大壓力,這也是為什么很多僵尸企業遭遇想要退出市場卻不敢退出的尷尬。產能不斷淘汰,實際產量卻不斷增多,供需關系并沒有得到根本上的改善。二是完善不良資產處置核銷辦法,賦予金融機構更大自主權處置風險,利用不良資產打包處置、證券化等方式化解金融風險。推進僵死鋼企快速破產制度,讓市場出清僵死鋼企。三是加強對鋼企產能過剩的風險監測和排查,建立完善重點關注風險企業數據庫,強化部門間的信息交流和協同行動,加大對企業“逃廢債務”的懲處力度,以法治化方式維護銀行債權,防范系統性、區域性金融風險。四是發行鋼鐵去產能特別國債,鼓勵優勢鋼企做大做強。通過特別國債的引領示范,對企業優化重組提供資金支撐。特別國債的發行由國家開發銀行負責發行,國債期限為5~10年,體現國家中長期的鋼鐵行業去產能的產業政策的貫徹落實。五是發行鋼鐵環保公益彩票。用環保公益彩票募集資金,鼓勵支持環保合格的鋼企綠色發展,喚醒全民節能減排意識,共同防治空氣污染。六是建立鋼鐵碳排放交易市場。鋼鐵行業是碳排放的重點,年排放量近5億噸。建立國家級的鋼鐵碳排放交易市場,通過核定每家鋼企的碳排放指標,鼓勵鋼企對碳排放指標進行交易,一方面可以為環保合格的鋼企予以資金獎勵,另一方面也可以控制環保不合格的鋼企實行逐步淘汰,推進鋼鐵行業的節能減排,防治霧霾。
總之,目前,面對全球市場環境的變化和國內需求的低迷,中國鋼鐵業深處內憂外困的困境當中。在這樣的時刻,鋼企應該積極配合相關部門,擺脫短期鋼企的利益誘惑,以供給側改革和化解過剩產能作為出發點,通過兼并重組、低端產能退出方式提升鋼鐵行業集中度;通過企業轉型升級提升企業在管理、生產、技術、產品質量等方面的綜合競爭力。此外,應該加強貿易摩擦預警機制,及時調整出口策略,開拓多元化市場格局,調整產品結構,以適應市場的需求。同時苦練內功,提高企業經營管理水平和運用國際貿易規則維權的意識和能力,通過自身的強大來獲得國際市場的認可。
(作者簡介:董鵬,咨詢顧問、專欄作家;楊亮,無錫市政府法制辦研究室高級工業經濟師;鄭元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