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中國經濟企穩回升跡象明顯,預計增速將保持在6.7%—6.8%之間。2016年上半年在積極的財政政策、寬松的貨幣政策的作用下,中國國有企業在持續探底中開始呈現企穩的跡象,CPI重返“2時代”、PPI負增長大幅度收窄、企業利潤增速的轉正等都表明中國國有企業和宏觀經濟并不存在“硬著陸”的可能。今年供給側改革的核心舉措“三去一降一補”,上半年開始見效,目前國有企業“總量持續回穩”和“微觀困難加深”相互交織,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核心的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仍然處在膠著狀態。國有企業主要經營指標穩中向好,營業收入降幅收窄,呈現“總體放緩、緩中分化、分中趨優”的基本態勢。其中,16家中央企業效益增幅超過30%,38家企業上半年效益同比增幅超過10%。6月份中央企業當月實現利潤是上半年的最好水平。
從國有企業經濟數字分析,營業收入降幅收窄
1、今年上半年國企營收增長速度放緩。
上半年,受石油、煤炭、鋼鐵、有色、電力等大宗商品價格下跌或政策性下調影響,國有企業營業總收入同比下降0.6%。中央企業1—6月累計實現營業收入10.8萬億元,同比下降1.8%;但降幅逐月收窄。6月份當月實現營業收入2.2萬億元,高于近兩年中央企業月均收入(2萬億元)水平。
營業總成本方面,1—5月,國有企業營業總成本同比下降0.3%,中央企業同比下降0.9%,地方國有企業同比增長0.6%。5月末,國有企業資產總額同比增長15.1%。
2、國有企業利潤降幅收窄,企業分化在加快。
利潤方面,中央企業上半年實現利潤總額6234.7億元,同比下降3%,降幅比上年同期收窄2.4個百分點;從行業來看,1—5月,交通、施工房地產和醫藥等行業實現利潤同比增幅較大。石油、建材和化工等行業實現利潤同比降幅較大。煤炭、鋼鐵和有色等行業虧損。
中央企業效益水平明顯回升,二季度實現利潤總額3702.2億元,月度利潤平均為1234.1億元,比一季度月均利潤增加389.9億元。6月份中央企業當月實現利潤1419億元,是上半年的最好水平。
中央企業有38家企業上半年效益同比增幅超過10%,16家企業效益增幅超過30%。
在主要行業的利潤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增長18.4%,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增長13.5%,農副食品加工業利潤總額同比增長11.7%,紡織業增長6.9%,汽車制造業增長8.9%,這幾個行業都是增長比較快。從這些效益相對比較穩定的行業來看,和居民生活關系比較大,和消費相關的新興產業、工業化和信息化結合的領域,現在發展情況還是比較好的。
3、重化、能源、制造等行業產能過剩,承受壓力大。
國有企業主要分布在重化工業、能源、裝備制造等等,不僅承擔著在市場上不斷地增加經濟效益的任務,而且也承擔著其他的一些社會責任,包括一些重大基礎研發等方面的責任。比較來看,國有企業的結構調整和私營企業比較起來,其靈活度和及時性都要更差一些。
上半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遇到了一些波折。4、5月份鋼鐵生產量出現了一些反彈,與價格反彈密切相關,而相關企業借價格反彈之勢又恢復了產能。
4、平均資產負債率下降。6月末中央企業平均資產負債率66.2%,比上年末下降0.5個百分點,56家企業資產負債率比上年末下降;上半年經營活動現金凈流入7110.4億元,同比增加430.6億元,增長6.4%;6月末貨幣資金4.5萬億元,同比增加862.1億元,增長1.9%。
5、上繳稅費同比增加。上半年,中央企業上繳稅費1.1萬億元,同比增加323.2億元,增長3.2%,增速比一季度提高3個百分點;實現增加值3萬億元,同比增加190.5億元,增長0.6%,73家企業實現增加值同比增長。百元營業收入支付稅費9.8元,同比增加0.5元。
國企“企穩回升”跡象明顯,主營收入呈良性趨勢
從今年上半年宏觀政策實踐和經濟運行實際來看,當前和未來一段時間內,國有企業的虧損收入占其主營收入的比重朝著良性趨勢發展。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1、工業產品的供求關系有積極的變化。CPI已回到2%左右,4月份同比上漲2.3%,5月份上漲2%,表明經濟通縮較之前期有所緩解。5月PPI降幅收窄至-2.8%,環比上漲0.5%,今年以來連續5個月降幅收窄,顯示工業產品的供求關系有積極的變化。上半年中央企業重點行業實現穩產穩銷,煤電油運等基礎產業經營保持穩定。其中,石油石化企業成品油銷量增長1.8%,煤炭企業原煤產量增長1.2%,發電企業發電量增長2.5%,電網企業售電量增長1.6%,水運和航空運輸總周轉量分別增長7.4%和9.1%。
2、制造業PMI逐漸回到榮枯線。6月份制造業PMI為50.0%,比上月微降0.1個百分點,位于臨界點,總體呈現生產平穩、結構進一步優化的特征。服務業PMI明顯回升,6月份為53.7%,比上月上升0.6個百分點,連續兩個月小幅回落后明顯回升,表明服務業擴張步伐有所加快,企業對市場預期較為樂觀。
3、中央企業扭虧減虧幅度增大。1—5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增長6.4%。年初以來,工業企業各月利潤均保持增長,改變了2015年利潤下降局面,6月份繼續延續平穩增長的態勢。
中央企業中的虧損企業扭虧減虧幅度增大。今年一季度有18家中央企業整體虧損,經過二季度的積極努力,有6家中央企業扭虧為盈,其他12家企業實現大幅減虧,比一季度減虧70.6億元。
產業結構繼續改善,向中高端邁進的步伐在加快
圍繞“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已取得進展。國企經濟的質量和內涵也已出現較明顯的提升。從上半年經濟運行數據來看,有多方面體現:
1、產業結構繼續改善。上半年服務業增速繼續快于工業,這意味著服務業占GDP比重繼續提高。從工業結構內部來講,高技術產業、先進裝備制造業增長速度在明顯加快,比重也在持續提高。1—5月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是12.1%,比去年同期提升了0.8個百分點;1—5月份裝備制造業占工業比重為32.5%,提升1.3個百分點。顯示出工業向中高端邁進的步伐在加快。
2、投資結構繼續優化。對“僵尸企業”和高債務企業的整治還沒有實質性展開,大量高負債國有企業卻已經大規模進軍土地市場、海外并購市場和金融投資市場,這是不好的一面。但是,也要看到固定資產投資額中高技術投資、服務業投資保持較快的增長速度,比重在提升。上半年中央企業完成固定資產投資9453.5億元,同比下降2.1%,降幅比上年同期收窄4.7個百分點,自2016年2月份以來逐月收窄。中央企業6月份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508億元,比上年增長7.4%,高于近兩年月均水平。有49家企業固定資產投資額同比增長,32家企業增幅超過20%。上半年通信企業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451.4億元,增長0.9%;電力、軍工企業固定資產投資分別同比增長15%和13.3%。而高耗能投資,尤其是產能過剩行業投資增速在回落。
3、鋼鐵煤炭產能壓減推進。鋼鐵、煤炭、水泥、建材等行業產能已達到峰值,鋼鐵產能達到需求的150%;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加大。受需求不足和綜合成本上升的雙重擠壓,虧損面擴大,部分行業全行業虧損,面臨倒閉破產壓力的企業增多;產融結合困難,有的企業面臨資金鏈斷裂風險。1—5月,原煤產量下降8.4%,5月當月產量和庫存下降更快,原煤產量下降15.5%,5月末規模以上原煤生產企業庫存同比下降6%;1—5月粗鋼產量下降1.4%,鋼鐵企業兼并重組加快推進。28個省級人民政府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完成了鋼鐵、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目標責任書的簽訂,2016年中央獎補資金已向地方撥付到位。
4、政策性讓利貢獻增加。央企1—6月整體效益增速將超過10%,上半年電信企業采取提速降費、流量不清零以及取消京津冀漫游費等措施,火電企業上網電價下調,石油石化企業非居民用天然氣價格下調,這些政策性降價讓利或降低加工業、服務業經營成本合計約1050億元。如果考慮政策性降價讓利因素,中央企業1—6月整體效益增速將超過10%。
國企改革頂層設計階段基本結束,深層次矛盾逐漸暴露
1、改革的組織領導體系和文件體系基本建立。自國企改革頂層設計出臺后,目前已相繼制定出臺14個專項改革意見或方案,還有8個文件正在履行相關程序,相關配套文件即將全部制定完成,密集出臺。各地結合自身實際,共制定出臺國企國資改革文件394件。國企改革也將進入由設計到施工的攻堅階段。但是,國企負責人改革動力機制未形成,對國企改革與供給側改革觀望狀態明顯。
2、試點工作全面鋪開,重點難點問題逐步突破。一方面將試點作為推動改革文件落地的重要抓手,央企試點達22家,今年上半年,各地共啟動國企國資改革試點147項,已有50項試點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3、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工作全面提速。分類改革扎實起步,國務院國資委研究提出了中央企業功能界定與分類方案。各地國資委普遍開展了企業功能界定工作,目前已有17個省、直轄市和3個計劃單列市明確了監管企業的分類標準,許多已落實到企業。廣東、重慶、上海等地在改革、考核、分配、人員管理等方面,進行了分類管理的有益探索。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成效顯著,全國國有企業改制面超過80%,中央企業改制面超過90%,股權多元化比例達67.7%。
4、企業結構調整與重組步伐穩健。截至目前,5組10戶中央企業聯合重組正在積極推進,中央企業戶數年內有望整合到100家之內;截至5月底,中央企業粗鋼產量、玻璃產量、電解鋁產量分別同比下降5.9%、17%和24.1%,分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4.5、17.4和22.4個百分點。
5、國有企業深層次矛盾逐漸暴露。一些企業市場主體地位尚未真正確立,現代企業制度還不健全,國有資產監管體制有待完善,國有資本運行效率需進一步提高;一些企業管理混亂,內部人控制、利益輸送、國有資產流失等問題突出,企業辦社會職能和歷史遺留問題還未完全解決。
6、國有經濟結構性問題,仍然沒有解決。一是產業結構性失衡,二是產品結構性過剩,三是動力結構性錯配。發展的新動能形成較慢。從去年下半年以來,瞄準經濟下行風險,決策層有針對性地出臺了一系列措施。比如,國家發改委5萬多億元的基礎設施投資、4萬多億元的東北振興計劃、今年上半年預計超7萬億元的信貸規模等等。在這些政策措施影響下,經濟企穩回升的跡象明顯,決定中長期發展質量和可持續性的內生動力正在初步聚合。
上半年國企利潤繼續下降,國有企業的困難還是比較大的。但是從另外一個方面看到了企業效益下降的幅度是在收窄的,所以隨著整個經濟增長逐步轉穩,國有企業經濟效益的情況也開始逐步趨向平穩。中國國企能保持發展基本面,得益于結構性問題正發生良性變化,發展總體環境正在改善。
注:本稿所稱全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包括中央管理企業、中央部門和單位所屬企業以及3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的地方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不含國有金融類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