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種跡象顯示宏觀經濟基本面正在逐漸趨穩。
昨日(4月27日),國家統計局發布工業企業財務數據顯示,1~3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12942.4億元,同比增長10.1%,增速比1~2月份提高0.7個百分點。
其中,3月份實現利潤總額5131.6億元,同比增長10.7%,增速比1~2月份提高1.3個百分點,并且重回雙位數軌道。
結合近期經濟運行中發生的新變化,瑞銀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汪濤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基于出口復蘇、投資審批和建設進度加快、信貸保持穩健增長,預計經濟增長將在二季度回升,同比增速將提高至7.7%~7.8%。
增速重回兩位數
前3個月,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實現利潤總額3548.4億元,同比增長2.9%;集體企業實現利潤總額171億元,增長1.1%;股份制企業實現利潤總額7550.5億元,增長9.1%;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實現利潤總額3011.2億元,增長12.5%。
相比之下,私營企業顯然更具活力,該類企業不僅實現利潤總額4191.4億元,并且達到14.2%的增長。
從行業角度來看,41個工業大類行業前3個月的表現各異,33個行業利潤總額同比增長,1個行業持平,7個行業下降。
主要行業利潤有增也有減,比如農副食品加工業利潤總額同比增長8.2%,紡織業增長12.4%,石油加工、煉焦和核燃料加工業增長3.4%,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增長10%。
但上游行業表現則不盡如人意,主要采礦及原材料行業利潤明顯下降。因需求不足、價格下降,1~3月份,煤炭開采和洗選業利潤同比下降41.2%,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下降19.9%,有色金屬礦采選業下降15.6%,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下降13.6%,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下降6.3%。據統計,這5個行業利潤合計同比減少394.6億元,下降17.7%。
就3月工業企業利潤增速抬升,國家統計局工業司何平博士解讀時提到了兩個原因,一是電子行業的拉動,二是在主營業務收入增速與1~2月份基本持平的情況下,3月份利潤增長加快,與去年同期利潤基數偏低有較大關系。
3月份,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利潤同比增長63.4%,而1~2月份同比下降14.1%,拉動全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增幅上升3.3個百分點。
企穩跡象漸顯
一季度我國GDP增速為7.4%,創下近年來低點,三大需求都較為低迷,令人擔憂,但一些好的跡象逐漸在出現。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1~3月份,新增利潤最多的行業是:汽車制造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以及非金屬礦物制品業等五個行業,它們對全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增長的貢獻近八成。
業內人士認為,這幾個行業都屬于高端制造業范疇,說明我國經濟轉型升級已經取得一定成效,企業也能有效與市場需求相銜接。
上周公布的4月匯豐制造業PMI初值也報喜,該數值較3月回升0.3個百分點,新訂單指數也脫離此前創下的19個月低點。
摩根大通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朱海斌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4月份匯豐制造業PMI初值的溫和上升終止了去年11月至今年3月連續五個月的下滑趨勢。
“這是自去年8月以來的第二低數值,而且整體PMI連續第四個月低于50的枯榮線,表明工業活動的放緩趨勢可能已經觸底,但短期內的增長勢頭仍偏弱。”朱海斌表示。
華泰證券研報分析,投入價格及產出價格指數也較上月有所回升,產成品及采購庫存略有回落,但采購量指數略有回升,這或許意味著生產和需求持續收縮的情況有所緩解,政策的效果開始初顯。
該報告稱,盡管經濟實際運行情況還需更多數據驗證,但該值為二季度宏觀經濟開了好頭,市場對經濟在二季度企穩預期將會增強。
外需也在向好的方面發展,深圳市進出口商會常務副秘書長曾曉華表示,由于第一季度是行業淡季,所以出口貿易量相較而言較少。預計今年外貿情況將略好于去年,而人民幣的貶值對出口企業利好。
穩增長政策助力
在經濟增速下行背景下,政策也開始向“穩增長”傾斜,并將成為支撐經濟小幅上揚的主要力量之一。
朱海斌坦言,對未來經濟逐步溫和復蘇的前景展望是建立在外需小幅復蘇及近期溫和的促增長措施得到落實,基礎設施投資有所反彈的基礎上。
他預計未來將出臺更多促增長措施,但規模不會太大,并且會聚焦在鐵路和保障房建設、環保和清潔能源投資,以及加快結構性改革步伐,以釋放包括民間投資在內的潛在的國內需求。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4月23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進一步落實企業投資自主權的政策措施,決定在基礎設施等領域推出一批鼓勵社會資本參與的項目。
中信證券評論道,從此次會議規劃的7個放權領域和80項示范工程來看,屬于增量投資政策,并且明確提出未來還將擴大至油氣勘查、公用事業、水利和機場等四大領域,直至涵蓋所有基礎設施和重大工程項目。
“此次政策部署兼顧了短期穩投資和長期促進國企改革轉型的目的。在短期確保經濟增長的同時,也逐步實現三中全會規劃的轉型遠景。”報告稱。
對于政策執行的效果,去年三、四季度基建投資走勢極具參考性。去年7月31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了城市軌道交通和管網相關投資后,基建投資增速從8月的14%迅速反彈至9月的24%。
本次政府宏觀調控節奏的把控獲得一致認可,主要原因就是對貨幣政策的使用。朱海斌說,未來預計央行將堅持中性的信貸政策,但會作部分微調,以支持促增長措施,短期內人民幣的弱勢將持續更長時間,從而為出口提供支撐。
“央行希望維持流動性穩定和將同業利率維持在較低水平,而且時間長于此前的預期,從而穩定實體經濟的資金成本。”朱海斌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