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企業,活到多少歲是生死存亡的關口?羊城晚報記者昨日從國家工商總局發布的《全國內資企業生存時間分析報告》(以下簡稱《報告》)中看到,多數企業成立后第3年便進入隨時被淘汰的死亡高發期,近五成企業壽命不足五年。從地區上看,廣東企業成立第四年的死亡率最高,危險期的歲數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要成為“百年老店”越來越不容易
企業成立三年遭遇生存考驗
羊城晚報記者了解到,工商部門在履行企業登記管理職責過程中,管理著企業設立登記、注吊銷等企業生存時間基礎數據。近日,國家工商總局企業注冊局、信息中心通過對2000年以來全國新設企業、注吊銷企業生存時間等長達12年的數據進行分析,找到了我國內資企業死亡率最高的年份——成立后的第三年。
據了解,我國實有內資企業1322.54萬戶。其中,存活時間在5年以下的企業多達652.77萬戶,占企業總量的49.4%,這意味著,近五成的企業壽命不足五年。而壽命能夠超過10年的企業僅有234.52萬戶,占總量的17.7%。
《報告》認為,內資企業成立后3-7年為退出市場高發期,即企業生存時間的“瓶頸期”。企業成立當年的平均死亡率為1.6%,第2年為6.3%,第3年最高,為9.5%。總體來看,企業在其成立后的第3年開始進入死亡高發期,一旦度過了“七年之癢”,死亡率開始有所下降。也就是說,企業能否進一步成長、發展,就看第三到第七年。
批發和零售業英年早逝最多
從退出市場的企業行業看,批發和零售業似乎最為脆弱,不僅“英年早逝”的數量最多,而且在成立當年就“夭折”的數量也是最多的。
《報告》指出,從2008年初至2012年底,批發和零售業企業數量累計退出市場的最多,達到了142.84萬戶,占退出市場企業總量的36.2%;其次是制造業67.43萬戶,占退出企業總量的17.1%;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居第三位,占退出企業總量的9.7%。以上3行業合計248.54 萬戶,占退出企業總量的63.0%,構成企業退出市場的主體。
此外,多數行業死亡率最高的年份都是第3年,其中,批發和零售業、農林牧漁業、房地產業英年早逝的情況最為嚴重,在成立1年以內死亡的數量最多。《報告》分析稱,批發和零售業等行業的門檻較低,很容易進入,但同時行業內競爭也比較激烈,因此特點是出生率較高,死亡率也較高。
“長壽”行業有錢有政策
《報告》除了分析哪些行業死亡率高,也分析指出了活得最長壽的行業,這些行業普遍的特點是進入壁壘較高,如資金、技術和政策限制等。
工商總局指出,在最長壽的行業里,新企業進入比較困難。同時,行業競爭壓力較小,企業生存較為穩定。主要有采礦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制造業,教育,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金融業,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等。
此外,企業規模越大,存活率也相應地會越高。《報告》分析稱,企業存活率與注冊規模呈正比的態勢。記者從《報告》的曲線圖看到,以企業成立第13年為界限,注冊資本100萬元以下企業的存活率只有約30%,注冊資本100萬元-1000萬元的企業存活率約55%,而1000萬元以上企業的企業存活率達到8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