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陸川在演講中
“眾所周知,我國在光伏規模上已經全球領先,后續一定要堅持高質量發展。”據陸川介紹,在公司成立10周年之際,正泰新能源分別用“錦繡十年”和“智匯筑夢”描述其過往的歷史和未來的征程。“‘錦繡十年’代表正泰新能源在光伏領域輝煌的10年歷程和傲人成績,‘智匯筑夢’代表正泰人將繼續凝聚群體智慧和力量,在成為全球領先的智慧能源提供商大愿景下繼續砥礪前行。 ”陸川向記者堅定地表示。
錦繡十年
時間是最好的記錄者,總會在不經意間寫下光陰的故事,這個故事有關人物,有關事件,也有關時代。
2009年,28歲的陸川剛剛獲得法學博士學位,集團董事長南存輝的力邀,讓他放下“回校任教”的夢想,留在了正泰。在此前的3年間,正泰集團已經開始布局太陽能產業,并在薄膜制造領域初露鋒芒,但陸川的職業生涯剛剛完成從法律事務到投資管理的“轉型”。
2009年,當正泰集團決心以更大的責任和力量擴大新能源業務成立正泰新能源公司時,陸川也開始了新起點新征程。
2010年,陸川和他的團隊開始涉足光伏發電項目的開發、建設、運營與出售,將戰略發展的重心往海外市場轉移。2013年初,太陽能的銷售由陸川正式接管,他帶領的海外電站團隊在美國、西班牙、澳大利亞、韓國、泰國、日本、印度、美國、保加利亞、羅馬尼亞等國家和地區參與投資、EPC建設的項目。此前曾在美國攻讀過碩士,擁有國際視野的陸川,在拓展海外市場的路線中如魚得水,正泰新能源的國際化空間也得以迅速擴張。

正泰新能源荷蘭光伏項目
不過,在風云變幻的光伏行業,正泰集團的“綠色能源”之路并不平坦。其間正是我國光伏產業經歷跌宕起伏的曲折成長階段:從世紀之初的輝煌起步到金融危機的滅頂之災,從兩頭在外的高歌猛進到2012年遭遇“雙反”圍剿,從國內回暖后的快速增長到2018年以來的停滯不前。行業在一次次沉浮中上演著新舊交替的“洗禮”:一些昔日的“巨頭”倒下了,而另一些企業則在國內外市場環境的變幻中愈加成熟。
2011年,光伏產業遇到了最寒冷的冬天,同時,晶硅價格的快速下降讓正泰新能源一度引以為豪的薄膜太陽能電池的優勢蕩然無存。此時,南存輝意識到,即便正泰研發出了世界上最好的薄膜太陽能電池,也必須果斷調整。在這樣的戰略下,2012年——光伏產業最不景氣的一年,正泰新能源的組件生產線和光伏電站卻在密集投產和建設。
經歷過一輪行業蕭條,正泰新能源應對困境的能力和信心大為增強,戰略和心態也更為成熟。也正是緣于此,當2018年開始倒逼光伏行業“高質量發展”時,正泰新能源比同行得以更從容應對。
“面對行業困境,要未雨綢繆,多點布局抵御市場波動風險。”在陸川看來,單一的光伏業務,對企業的持續經營隱藏著一定的風險。因此,正泰新能源很早就開始積極布局其它業務,如熱電聯產生物質能、燃氣三聯供、儲能、售電、多能互補,以及城市綜合能源服務等業務的探索。
陸川告訴記者,正泰新能源提出的“錦繡光伏”正是基于高質量發展的要求。陸川表示,“錦”意味著多種“光伏+”模式以及高附加值的光伏,“繡”則與人文景觀和建筑相融合,“錦繡”光伏也體現了可再生能源的魅力與活力。
記者了解到,正泰新能源在浙江樂清建造的150萬千瓦的灘涂光伏電站、浙江江山市200兆瓦林農光互補光伏項目、錦繡光伏人文景觀與建筑結合的杭州東站光伏項目、荷蘭等國家的多個光伏項目都從環保、自然的角度充分考慮到電站和周邊景觀的和諧。
“堅持以高標準鑄造錦繡光伏,正是正泰新能源在10年間,經歷不同行業發展時期,始終恪守的價值觀。”正泰新能源董事長仇展煒曾表示,自助者天助,光伏企業要眼睛向內,苦練內功,要從注重規模速度向提質增效、推進技術進步轉移。

正泰百萬屋頂計劃
目前,正泰新能源全球累計投建光伏電站已達3800兆瓦,同時也是國內領先的民營光伏電站投資運營商;光伏組件產能達2500兆瓦,分布式戶用系統裝機超80,000戶,位居全國前列。
創新求變
成立于1984年的正泰集團發展新能源行業始于2006年。這一年,國內光伏產業尚處于起步階段,正待資本的大規模入局,而彼時的正泰集團,正在謀求產業的轉型升級。于是,作為“綠色能源”的光伏與“電氣巨頭”正式結緣。在南存輝看來,“變革創新是企業發展的基因”,而發展新能源的10余年,也正是正泰集團重要的變革與創新階段。
對于企業的變革與創新,人才是最為重要的。創業之初就具備人才意識的南存輝,早已深諳人才實用之道。布局光伏之初,南存輝曾多次赴美“三顧茅廬”招攬人才,在業界已成為美談。對于“求賢若渴”的南存輝,打造一支“本土化”與“國際化”兼容的人才隊伍成為“基業長青”的重要保障。在正泰新能源,了解中國國情和市場的仇展煒,擁有國際視野的陸川,都是精英管理團隊的代表。
目前,正泰集團在全球設立了北美、歐洲、亞太三大海外科研中心,并在國內形成“1+18”的研發體系。 即正泰集團研究院作為“主腦”,協同智能電器、低壓配電系統、高壓電氣、新能源、自動化、智能樓宇、智能制造、新興產業等18個專業領域研究院,開展自主創新與技術預研。在制度、體系的保障下,正泰集團已獲得的專利授權達4000余項,企業每年按照產業不同屬性,將銷售收入的4%~12%用于研發投入,并定期重獎科研人員。
南存輝表示:“存錢不如存技術,資源要盡可能向技術研發傾斜。”在光伏技術領域,成功研發了太陽能電池關鍵高端生產設備、自主研發光伏背鈍化ALD設備,打破國際壟斷,填補了國內空白。

正泰海寧工廠
對于正泰集團而言,新能源的布局是其創新求變的一個整體戰略,而對于正泰新能源,創新也是其技術變革的重要環節。南存輝認為,“轉型升級不僅僅局限于傳統產業,新興產業也需要轉型,從某種程度來說,新興產業的轉型比傳統產業的轉型更痛苦、更艱難。”
2012年改變以薄膜為主的制造業格局的調整,多種“光伏+”模式的探索,以及“錦繡光伏”的提出,都是正泰新能源“自主創新”的嘗試。“正泰在‘光伏+’應用上的創新已經得到了充分的驗證。”陸川表示,“目前,正泰新能源還在積極布局熱電聯產、生物質、儲能,探索多能互補區域型的微電網等領域。”
智匯筑夢
創新求變,是正泰新能源從誕生起就攜帶的“基因”,當時間的車輪走過了10個年頭,創新,仍然是其企業文化的核心。面向未來,正泰新能源提出“共享智匯能量”,“共享”意味著微網、增量配網,以及基于正泰大數據支持的能效管理;“智匯”則代表著多能互補。在正泰的理念中,“多能互補”不是簡單的“1+1”,而是智能的匯聚。
陸川告訴記者,“未來,正泰還將探索大數據與微網、正泰工業云、能源物聯網、工業物聯網和智慧能源藍圖。”
其中,正泰大數據包含了工業、商業、物流、能源、金融、征信六個方面。通過深度挖掘潛在的商業價值與業務機會,將資源利用規模化、價值最大化,進而能夠最大范圍地面向各環節的用戶進行應用服務的定制與按需分發,由此又可衍生出持續性服務共贏的模式。基于六大實踐能力基礎,正泰將通過與地方政府、電力公司(南網、國網)合資或獨資投資工業園區配電網設施,并積極在園區(陜西、浙江)布局分布式光伏發電、熱電聯供、工商業儲能等基礎設施,打造一個多能互補、清潔能源的區域(城市)微網。
據陸川介紹,正泰將以“一云兩網”(即能源物聯網、工業物聯網、正泰工業云)為發展戰略,圍繞能源“供給-存儲-輸變-配售-消費”,踐行電氣行業智能化應用,開拓區域能源物聯網模式,打造平臺型企業,構筑區域智慧能源綜合運營管理生態圈,為公共機構、工商業及終端用戶提供一攬子能源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