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碳目標牽引下,國內發展綠氫的呼聲日漸高漲。2021年以來,大型能源企業及上市公司紛紛上馬綠氫項目,如中石化、國電投、華能集團、中石油等,其他領域企業如晶科能源、億利集團、協鑫集團等也紛紛宣布入局綠氫領域。此形勢下,有人甚至提出2021年是綠氫元年。氫能根據制取方式和碳排放量不同,主要分為灰氫、藍氫、綠氫。目前國內氫能產量中,有超過60%的氫屬于灰氫,綠氫占比僅有1-2%,市場仍處于起步階段。眾多企業于此時涌入綠氫產業意欲何為?國...
國家能源局發布了2022年能源工作的七大重點任務,“儲能”的概念多次出現,如重點推動燃氣輪機、核電、可再生能源、油氣、儲能、氫能等重點領域技術攻關;推動新型儲能規模化市場化發展,探索氫能、綜合智慧能源服務發展新模式。
這種“一葉知秋”式的中國式浪漫,在2月4日晚的北京國家體育場“鳥巢”,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被點燃。這個沒有引燃過程的點燃主火炬方式,可謂是百余年奧運歷史上的首創。首支以氫能作為燃料的火炬,用氫氣代替了丙烷或液化天然氣,將讓主火炬比往屆冬奧會節省99.9%的能量。氫能作為冬奧舞臺上能源體系的新選手,正在全方位演繹著綠色浪漫。
近日,大連化物所太陽能研究部(DNL16)李燦院士、章福祥研究員、祁育副研究員等人在利用寬光譜捕光催化劑構筑全分解水制氫體系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基于BiVO4可見光催化劑不同晶面雙助催化劑的優化開發及其選擇性負載,顯著提升了其用于水氧化和“Z”機制全分解水制氫性能,使全分解水制氫量子效率達到12.3%(420±10nm激發)。
氫對于世界工業部門實現凈零排放目標至關重要。美國政府去年提出“氫彈”計劃,希望在十年內將綠氫的成本降低80%。這一由美國能源部領導的計劃,旨在到2030年將綠氫的成本降至每公斤1美元。美能源部稱,實現這些目標將有助于美國應對氣候危機,并更快地實現政府提出的2050年凈零碳排放的目標,同時創造高收入工作崗位和發展經濟。
向氫能擴張,成了光伏企業新時尚。2021年以來,隆基股份、陽光電源、晶科科技、協鑫新能源、林洋能源等頭部光伏企業紛紛跨界進入氫能產業。
要說2021年新能源賽道中什么概念最火熱?答案莫過于氫能。氫能是雙碳目標下的重要能源之一,現如今全球的氫能產業已經進入發展快車道。
為持續推進能源領域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示范應用,加快能源重大技術裝備創新,切實保障關鍵技術裝備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我局組織了2021年度能源領域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申報及評定工作。
俄勒岡州立大學對催化劑設計的研究表明,與目前市面上的催化劑相比,可以用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成本來清潔地生產氫氣。催化劑是一種能提高化學反應速度的物質,其本身不會發生任何永久性的化學變化。
水分子直接參與眾多重要的電催化反應,但對處于固液兩相界面的水分子在電催化反應過程中的結構變化與作用機制研究一直是電化學領域的難點。近日,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李劍鋒教授課題組與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潘鋒教授團隊合作,利用電化學原位拉曼光譜技術揭示了界面水分子結構,解開了界面水分子結構如何調控電催化反應這一科研難題,為提升電催化反應速率、進一步指導綠色制氫提供了一種新的策略。
水分子直接參與眾多重要的電催化反應,但對處于固液兩相界面的水分子在電催化反應過程中的結構變化與作用機制研究一直是電化學領域的難點。近日,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李劍鋒教授課題組與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潘鋒教授團隊合作,利用電化學原位拉曼光譜技術揭示了界面水分子結構,解開了界面水分子結構如何調控電催化反應這一科研難題,為提升電催化反應速率、進一步指導綠色制氫提供了一種新的策略。這一研究成果于12月2日刊登于《自然》雜志。
11月29日從國家能源集團獲悉,近日國家能源集團與青海省簽署“青海省零碳產業示范區建設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將積極參與示范區“荷儲網源”一體化零碳綠色能源體系建設,發展規模化制氫和氫能場景應用。11月26日,中國能建宣布擬投資50億元,在北京大興區設立全資子公司中能建氫能源發展有限公司。
11月26日,中國華能集團有限公司主導研制的世界單槽產能最大堿性制氫水電解槽在蘇州下線,每小時可制氫1300標準立方米,最多達1500標準立方米,這也是世界上首套實現這一規模及每平方米6000安培電流密度性能的商業化堿性制氫水電解槽。該設備的下線標志著我國已成功掌握高性能大型電解制氫設備的關鍵技術,向大規模“綠氫”制備邁出堅實一步。
氫氣與傳統的化石燃料不同,它不能經過長時間的聚集而天然地存在,必須通過一定方法才能將它制備出來。制備氫氣的方法很多,傳統的制氫方法主要有電解水制氫、化石燃料重整制氫和工業副產氫氣等,新的制氫方法主要有生物質制氫、光催化制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