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福建廈門出發,到泉州安溪青洋風電場距離不到100公里,但因都是盤旋山路,足足需要兩個多小時車程。在海拔1000多米的山地上,分布著新建的21臺2MW風力發電機組及一座110kV升壓站。記者來到這里時,恰巧陣風吹過,長達110米的扇葉便緩緩轉動起來。“只要稍微有點風就能帶動風葉旋轉,這是有科技含量的,轉一圈可發電1.9度。”該風電場負責人告訴記者。
風力發電作為一種清潔能源發電方式,既可減少環境污染,又可以滿足當地電力需求。為支持建設這些發電機組和升壓站,興業銀行于2016年5月11日給該風電場項目發放了人民幣3.53億元的貸款,期限為15年,建設期信用免擔保,項目建成后以相應電費收費權質押擔保。該項目根據工程進度提款,目前興業銀行已對該項目發放貸款13487萬元。2017年5月,興業銀行又發放了1.5億元項目融資貸款,用于安溪青洋風電場二期項目建設,采用信用免擔保,貸款期限不超過15年。
談到綠色金融,就不得不提被業界稱之為標桿銀行的興業銀行。該行作為最早探索綠色金融的商業銀行,創造了多個“首創”。從2006年在國內首推能效融資產品以來,陸續推出節能減排貸款、碳金融、排污權金融、低碳主題信用卡,在國內率先承諾采納赤道原則,并設立專營機構,構建集團化、多層次、綜合性的綠色金融產品與服務體系。那么,在興業銀行長達11年的綠色金融發展歷程中,究竟有哪些經驗值得借鑒和復制呢?近日,記者來到福建一探究竟。
創新與探索用得“活”
在興業銀行綠色金融部副總經理巫天曉看來,該行在綠色金融領域深耕11年,其一絲不茍的創新與實踐正是匠心精神的體現。
11年的耕耘,興業銀行已成為國內綠色金融名符其實的引領者、倡導者和實踐者。“我們是國內目前唯一一家母體是銀行的準金控公司,目標是打造成為真正的綠色金融集團。”2016年,興業銀行整合整個集團的產品和服務,發布了集團化綠色金融產品與服務體系。巫天曉介紹說:“我們打的是組合拳”。面對企業,興業銀行為節能環保產業客戶提供涵蓋綠色融資、綠色租賃、綠色信托、綠色基金、綠色債券等門類齊全、品種豐富的集團化綠色產品和服務。面向個人,該行推出了低碳主題信用卡、綠色按揭貸、綠色消費貸和綠色理財等個人綠色金融服務。
2016年12月,興業銀行上線業內首個自主開發的綠色金融專業系統。此系統功能完備且可擴展性強,滿足了興業銀行綠色金融業務集團化管理需要,實現了綠色金融精細化管理。
林建英是興業銀行廈門分行中小企業部副總經理,曾負責興業銀行廈門分行的綠色金融業務。作為一名從基層業務員成長起來的中層管理人員,對于創新給企業帶來的融資便利體會很深:“有許多輕資本型的企業無法提供抵押物或者擔保,對此,我們都很靈活地進行了產品設計,比如排污權質押、收費權質押、知識產權質押、未來收益權質押等。”
采訪中,記者走訪了廈門市聯誼吉源環保工程有限公司,這是一家對城市生活垃圾進行分類處理的企業。該企業曾于2013年5月獲得興業銀行1.1億元的項目貸款額度。
“這個案例尤其體現了興業銀行創新的靈活性。”據負責該項目的信貸經理介紹,為加快審批速度,興業銀行根據項目建設情況提早介入,采用正式審批與預審批結合的靈活審批方式,高效完成了總分行審批流程;針對該項目用地暫時無法辦理抵押的情況,興業銀行以垃圾處理費收費權質押作為替代,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突破了項目貸款原則上要求土地抵押的政策;鑒于該項目的節能環保屬性和巨大的社會效益,興業銀行提供了相較廈門其他同業較優惠的利率,并在符合外規的前提下,適當調整還款安排,要求公司前兩年每年還款100萬元,充分減輕了企業經營壓力。
風力發電作為一種清潔能源發電方式,既可減少環境污染,又可滿足當地電力需求。
體制機制搞得“專”
興業銀行綠色金融業務開展得如火如荼,其背后離不開組織架構與體制機制的“專”。
為了加快推進綠色金融業務的發展,在董事會層面,興業銀行成立了社會責任工作領導小組;在集團層面,設立集團綠色金融專項推動小組,小組成員包括總行相關部門及相關子公司;總行層面,綠色金融部主要負責集團綠色金融業務產品創設、營銷推動和品牌建設以及具體事項的統籌、協調、聯動;分行層面,設立分行綠色金融部或相應的專營機構,配置專職產品經理,全行加起來綠色金融專業團隊近200人。
巫天曉介紹,為了全面支持綠色金融,興業銀行安排了一系列的配套激勵機制??己嗽u價方面,該行把綠色金融業務納入對分行的綜合經營計劃考評。業務資源配置上,每年均安排綠色信貸風險資產或專項規模。如興業銀行每年都安排綠色金融專項風險資產,優先確保綠色金融項目的投放。“2015年,興業銀行發行了300億元金融債,2016年發行了500億元綠色金融債,全部專項投放于綠色信貸項目。”巫天曉介紹,興業銀行每年均安排專項財務資源用于支持激勵各分支機構在綠色金融客戶建設、重點項目投放、創新產品落地、排放權平臺建設等方面的業績。信貸審批上,一方面對綠色信貸項目實現由專業團隊進行專業審批,另一方面對分行進行差異化授權,綠色信貸項目優先審批。
赤道原則管得“寬”
興業銀行還有另外一個有趣的名字——赤道銀行。這緣于9年前,興業銀行正式公開承諾采納赤道原則,并參照采用了赤道原則為綠色金融提供的一整套理念、方法和工具。截至2017年9月底,興業銀行累計對1010筆項目開展適用性判斷,其中342筆適用赤道原則,涉及投資達14572億元。巫天曉告訴記者:“正是因為運用赤道原則,興業銀行篩選出優質項目,提高了興業銀行環境和社會風險管理能力,完善興業銀行環境與社會風險管理制度體系。”
但也因此,貸款企業須滿足赤道原則一系列詳細的要求。以興業銀行支持的華電(安溪)新能源有限公司為例,該公司須成立維穩領導小組,配備必要的應急物資,制定《社會風險應急預案》;建立明確有效的社區交流機制,并予以落實;同時還要建立一套規范的流程來受理和解決社區問詢或投訴,并制定有經驗的專門人員負責社區溝通工作;在項目相應的風電發動機組試運營期間須與當地環境主管部門聯系,開展本項目的環保竣工驗收監測,并將本項目的環保驗收監測報告遞交興業銀行備案;須建立相應的事故應急預警體系和管理體系網絡,并組織員工參與培訓、演習;須與當地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進行溝通咨詢以確定現階段需要為本項目辦理的職業危害評價類型,并根據咨詢結果采取相應行動等。
“一開始,有的企業說你們銀行管得太寬了,但這其實是赤道原則減輕或緩釋項目中環境與社會風險的有效做法。實際上,這套原則的采用可有效增強企業關注項目自身所可能涉及的環境和社會風險的意識,并幫助企業評估和管理風險,建立和改進管理能力。”巫天曉表示:“現在會有企業主動找到我們,要求適用赤道原則,希望自己更符合綠色環保企業的形象。”
差異化品牌打得“響”
如今,興業銀行綠色金融業務覆蓋低碳經濟、循環經濟、生態經濟三大領域,涵蓋提高能效、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碳減排、污水處理和水域治理、二氧化硫減排、固體廢棄物循環利用等眾多項目類型及涵蓋能源、建筑、交通、工業等各個主流行業。
經過多年的綠色金融實踐,興業銀行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截至2017年10月末,興業銀行已累計為眾多節能環保企業或項目提供了綠色金融融資1.38萬億元,綠色金融融資余額達到6603億元。綠色金融客戶數達到9201戶。“這些項目綠色信貸不良率僅為0.26%,資產質量優良。”巫天曉表示。
同時,興業銀行也收獲了良好的環境和社會效益。該行由此還創造性地提出了“寓義于利”的社會責任觀,通過提供卓越的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支持社會、經濟、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將發展綠色金融、履行社會責任與銀行的可持續發展相融合,確立了興業銀行綠色發展的公司理念。
林建英告訴記者:“在服務這些企業的過程中,首先要對這些行業有足夠的了解,也就是要專業,第二是要用心,第三要有真心,不要‘嫌貧愛富’,要愛我們的企業,與他們共成長。”林建英表示,在服務企業過程中也出現了許多感人的小故事,這或許便是“匠心精神”的真正內涵。
早在2016年,興業銀行制定了實現“兩個一萬”的綠色金融中期目標任務,即力爭到2020年,集團層面的綠色金融業務實現的融資余額突破一萬億元,服務的綠色金融客戶數(項目數)突破一萬戶。
秉承著工匠精神,將好事辦好,“兩個一萬”的夢想在不遠的未來將一一實現。
記者手記
綠色金融發展之路越走越寬
發展綠色金融之初,興業銀行就像一位孤獨的行者。行走途中,需不忘初心,更要獨具匠心。用興業銀行一位分行行長的話說,當最初的理念、制度和體系因適應綠色發展而做出相應的調整,探索取得一定成績時,孤獨中也有快樂。
今年6月,五省區綠色金融改革創新方案出爐,綠色金融體系建設地方試點進一步深化。興業銀行直接參與了方案的起草制定,并與浙江、江西、貴州、新疆等省或自治區政府簽署綠色金融戰略合作協議,同時協助福建、內蒙、廈門、江西、甘肅等地出臺綠色金融相關政策文件和統計標準等。
正所謂獨行快,眾行遠。近年來,參與發展綠色金融的同行者隊伍不斷壯大,也探索出許多好的產品和服務,隨之帶來明顯的環境效益。十九大報告的內容為金融助力綠色發展指明了方向。發展綠色金融,政策性利好安排已經就位。應當看到,綠色產業發展已成為整個國家發展的新引擎,而綠色金融已進入全面提速階段,且被賦予更多歷史使命。
可持續發展問題仍是綠色金融發展的核心所在,興業銀行在此方面已經進行了成功的探索。長期來看,隨著綠色環保意識的逐漸增強,綠色體制機制的不斷健全完善,以及環保政策逐步落實,非綠色項目成本將不斷上升,相對而言綠色項目的成本則會逐漸降低,其收益將不斷上升。綠色金融發展的空間非常大,綠色金融的可持續發展之路一定會越走越寬,在建設美麗中國和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