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第一臺風機在南通如東并網發電,改寫了江蘇作為風資源大省無風電的歷史,新能源發電事業在江蘇大地從無到有起步發展。六年白馬過隙一瞬間,10月16日記者再次來到江蘇電力調控中心,從全省的電力調控分布圖上看到,風電、太陽能光伏、核電、生物質能等新能源發電蓬勃壯大,有條不紊地運行生產。
江蘇省電力公司黨委書記胡玉海介紹,截至2012年9月底全省新能源發電企業共有102家,裝機容量達到503萬千瓦,占全省總裝機6.8%;2012年1—9月新能源發電量為176億千瓦時,占全省5.7%。
雖然風電、太陽能光伏發電具有綠色環保污染少的優點,但也存在分散性、不可調節性、隨機性的劣勢,如何保證新能源為我所用,江蘇電力公司采取了六大措施破解新能源發展瓶頸,構建新能源開發利用平臺。目前所發電力均在江蘇電網本地消納,未發生因電網原因導致的風電受限棄風現象,實現了風力發電的全額收購。
一是加大投入保障新能源及時并網。2006年以來,省電力公司累計投資風電并網工程約7億元,建成220千伏風電并網線路220公里,110千伏風電并網線路210公里,新(擴)建變電站16座,保障了國家及省級地方政府核準的風電項目全部能夠及時并網。
二是積極建章立制保障有規可依。江蘇省電力公司針對新能源與電網協調配合的核心技術和關鍵問題,研究制訂了《風電場接入電網技術規定》、《光伏電站接入電網技術規定》等一系列標準和規范,按照國家電網公司編制的風電場電氣部分典型設計要求開展風電場電氣部分設計,有效解決了江蘇風電等新能源建設沒有規范、接入電網沒有標準等問題。
三是滾動修改規劃及時應對電網發展要求。2006年以來,省電力公司逐年滾動編制沿海地區電網發展規劃,并根據風電項目的建設進度逐個、逐年研究確定相關地區的電網系統設計和風電場接入系統設計,確保電網和可再生能源發電協調發展。
四是優化調度實現風電全額消納。江蘇負荷中心在經濟較發達的蘇錫常一帶,而風資源主要集中在南通、鹽城和連云港等沿海地區,距離負荷中心較遠。江蘇通過風電分散接入到各電壓等級,實現就地消納;及時跟蹤和總結分析風電場調試及機組日常運行中出現的問題,積極與風電場溝通聯系,主動提供技術幫助;積極利用風電功率預測系統平臺,優先安排風力發電,優化發電計劃安排,科學安排調度運行方式,統籌安排火電、抽水蓄能機組配合運行,全額消納風電。
五是風電短期預測精度已達國際先進水平。主動開展風電功率預測技術研究與應用,研發了江蘇電網風電功率預測系統。系統功能涵蓋短期、超短期預測。目前江蘇在運風電場均已納入風電功率預測系統,短期預測精度達到90%,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同時積極推進各風電場建設風電場風功率預測系統,并實現風電場短期、超短期功率預測結果向省調度控制中心傳送。
六是開展風電相關新技術的研究應用。江蘇電網陸續開展了國家科技部863項目:“高滲透率間歇性能源的區域電網關鍵技術研究和示范”;國家電網公司科技項目:“大型風電場接入系統技術研究”、“江蘇電網大規模海上風電接入應對措施研究”和“分布式電源接入配電網關鍵技術研究”。研究內容涵蓋大規模陸上風電、海上風電和分布式低風速風電,并開展了大規模風電場和低風速風電的示范應用工作,提出并制定了相關的規范,為風電并網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
預計2015年,江蘇陸地風電場和近海及潮間帶風電場裝機容量達到600萬千瓦;2020年風電達到1000萬千瓦,將成為我國八大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