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應對氣候變化中國行—走進廣西”活動在南寧啟動。此次活動將實地考察紅水河流域生態環境,見證“清潔能源基地”的作用,探討氣候變化對石漠化片區紅水河流域的影響。活動歷時6天,將從南寧出發前往河池市,途徑大化電廠、龍灘水電站、東蘭氣象站,以及沿途的石漠化地區等處進行實地考察、采訪。
紅水河流域屬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大石山區,石漠化比較嚴重,土地貧瘠,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80%的降水集中在4-9月,極易發生干旱、洪澇等自然災害,導致流域來水量季節變化大,對水力發電有較明顯的影響。
此次活動還將對廣西開發利用氣候資源的情況進行調研、采訪。2011 年5 月1 日,廣西正式實施《廣西氣候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管理辦法》,成為全國首部專門規范氣候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工作的政府規章,為全國其他地區的氣候資源立法、氣象災害風險評估立法等提供了有力的借鑒參考作用。
“應對氣候變化中國行”活動由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華風氣象影視信息集團共同主辦、各省市氣象局聯辦、聯合各大媒體共同報道的一系列氣候變化實地考察活動。2010-2011年兩年間,“應對氣候變化中國行”已經成功舉辦了“中華水塔三江源考察”、“內蒙古阿拉善盟生態考察”、“鄱陽湖流域:氣候變化與低碳發展”三次活動,形成了部門品牌效應和社會影響力。活動通過大量文字和圖片報道,引領公眾走到我國生態環境重要區域,尋找氣候變化影響蹤跡,與專家一起探究應對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