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氣體是造船企業、化工廠及食品加工企業的必備材料,在市場上有著廣泛的需求。目前,市場上存在開采二氧化碳和回收利用二氧化碳兩類企業作為二氧化碳的提供商。相關專家、政府工作人員及二氧化碳回收企業表示,開采二氧化碳不符合控制溫室氣體、節能減排的大趨勢,損害我國國際形象,加重我國碳排放壓力,也造成對回收企業的不公平競爭。有序禁采、開礦企業轉型升級、鼓勵回收利用或成二氧化碳供應市場的發展方向。
二氧化碳市場需求廣泛兩類企業生存狀態迥異
二氧化碳作為上游產品在市場上有著廣泛的需求。據從事二氧化碳回收生產的南京阿爾法化工有限公司負責人趙世卿介紹,僅江浙滬兩省一市的年需求量就將近200萬噸。對于造船企業、一些化工企業和食品加工企業而言,二氧化碳是生產的必需品。
據中國工業氣體協會秘書長洑春干介紹,目前市場上二氧化碳主要來源于兩類企業:一類是以開采地下二氧化碳進行提純、銷售的企業,這類企業主要分布在江蘇泰興、山東淄博、吉林松原、黑龍江大慶等二氧化碳氣田附近。另一類是對回收二氧化碳的廢氣進行技術處理后再利用的企業。
位于江蘇省泰興市黃橋鎮的中石化華東石油管理局泰興二氧化碳廠,是江蘇唯一一家獲得國土資源部頒發許可證的二氧化碳氣開采企業。該企業于1983年設立,隸屬于中國石化,主要從事二氧化碳的提純與銷售,年產量從起初的幾萬噸提升到目前的20萬噸。企業副總經理丁成揚告訴記者,當地已探明的二氧化碳氣資源為97億立方米。
記者采訪時看到,這家企業的銷售非常紅火,前來拉貨的罐裝車絡繹不絕。相比于泰興廠,目前江蘇省二氧化碳回收企業開工率在低位徘徊,南京阿爾發公司僅達到總產能的56%,其他10多家企業處于停產或半停產狀態,有3家已完全停產。
趙世卿告訴記者,開采企業二氧化碳的出廠價格基本低于300元/噸,有時甚至售價在220元/噸,回收企業的成本卻超過300元/噸,純度高的甚至達到450元/噸,雙方根本無法競爭。對于企業的成本優勢,丁成揚并不否認。
開采背離國際大趨勢不利于我國節能減排
南京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教授吳有庭表示,開采二氧化碳不符合節能減排、應對氣候變化、保護環境的總體目標。歐美發達國家正努力提高技術在地下埋藏二氧化碳,開采二氧化碳明顯與之背道而馳。
洑春干則表示,我國對世界承諾2020年單位G D 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減少40%—45%,國土資源部已著手規劃二氧化碳回注填埋試點。直接從地下開采二氧化碳與我國減排目標相悖,加重了總體碳減排壓力,得不償失。
地方管理部門則表示,開采權審批權在國土資源部,國家沒有明確政策出臺前,地方即使反對也無權禁采。泰興市環保局副局長李晶明告訴記者,國際上從2002年開始就禁止開采二氧化碳了。前些年,泰興市環保部門也曾就到底要不要停止企業的生產請示過江蘇省相關部門,但結果不了了之。江蘇省發展改革委有關部門負責人表示,二氧化碳開采不應提倡,但國家沒有明確表態前,地方無法采取任何行動。
下游企業的生產需求是二氧化碳開采企業賴以生存的“法寶”。丁成揚表示,企業的生產滿足了下游企業的需求。2011年夏天,企業檢修期間直接導致下游企業開工不足。對此,洑春干及回收企業表示,下游企業之所以如此依賴開采企業,完全在于不公平競爭帶來的價格優勢;只要公平競爭,回收企業產量可以滿足市場所需。
多方呼吁有序禁采回收利用符合大趨勢
近年來,二氧化碳供應行業受到管理部門、業內專家、相關企業越來越多的關注。業內人士紛紛表示,二氧化碳回收利用符合國際潮流,有序禁采應是未來發展的主要趨勢,行業內部應及時調整發展戰略。
第一,禁采應在保證市場正常供應的前提下平穩有序進行。南京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博士后張鋒表示,回收企業與開采企業雙方由于爭奪市場利益,可能會各自夸大自己的作用。因此,可讓行業協會進行充分市場調研,弄清回收企業、開采企業的產量及目前社會的需求量。在此基礎上,盡快出臺一個合理的禁采時間表。
第二,回收利用企業可積極申請扶持政策,促其技術進步和更快成長。洑春干和相關回收企業人士表示,從目前來看,回收企業的技術相對比較成熟,但對于下游企業而言,價格相對偏高。回收利用企業可按其銷售量向國家申請補貼,保證企業開足馬力生產,并在生產中不斷提高技術水平。
第三,開采企業應盡早謀劃轉型升級。吳有庭表示,開采企業凈化、儲存、運輸技術水平較高。這類企業可往回收利用企業方向發展,或為回收企業提供后期服務。
第四,有關二氧化碳回收利用的相關宣傳有待加強。相關專家表示,目前下游企業尤其是食品加工企業及消費者,對回收二氧化碳的安全性還有所保留,但其實沒有問題。國家相關部門、行業協會及回收企業應加大宣傳,培養市場消費習慣,營造支持回收的輿論氛圍,讓社會更加了解、支持二氧化碳回收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