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威海市是一個經濟發展較快的城市,2010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由1987年的34億元提高到1940億元,地方財政收入由2.4億元提高到118.3億元。
同時,威海市的環保工作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威海市早在1997年就榮獲全國首批“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稱號;2002年,成為全國第一個“國家環保模范城市”群;先后3次被山東省政府授予“生態省建設先進市”稱號;在“2010中國十佳最具幸福感城市排行榜”中,生態環境指數列第二位;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定量考核連續12年位居山東省第一;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始終保持全省第一。
在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同時,威海市的環境為何能夠保持得好?記者日前來到威海市進行了采訪。
始終堅持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相協調理念
威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始終牢固樹立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理念,積極倡導“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觀念,把環境保護作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首要因素與先決條件,對經濟與環境進行綜合決策,切實把生態建設放到重要戰略位置上來抓。
在擁有先進發展理念的同時,行動也先走一步。早在1997年,威海市就榮獲了全國首批“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稱號,2002年又創建了我國第一個“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群。由于威海市不斷鞏固和深化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創建成果,加大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力度,2010年9月通過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復查驗收。
在“環境優先、生態立市”的城市發展理念引導下,威海市全力推進生態市建設,堅持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并重,并把環境保護作為調結構的重要抓手、轉方式的重要載體,走出了一條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人與自然相和諧的可持續發展道路。近3年來,威海市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3.3%,地方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5.5%,經濟發展速度較快,但是環境保持得依然很好,空氣質量優良率始終保持在95%以上。
變被動為主動,充分發揮環保優化經濟發展的作用
威海市立足資源、環境和區位優勢,根據全市不同區域的環境容量和自然條件,科學劃定了調整優化區、加快發展區、控制建設區和生態保護區,并進一步明確各類區域的總體功能和發展定位,把加強環境保護作為優化經濟發展、轉變發展方式、增強區域競爭力的重要手段,合理引導區域開發秩序,促進資源優化配置。按照城市總體發展規劃,合理調整各產業功能區布局,全面實施“退二進三”工程,對位于城市中心區、城市居民區及商業區的工業企業實行搬遷歸位,有計劃地搬遷至工業園區。
在生態建設中始終堅持優先考慮環境容量和環境承載力,嚴把項目準入關,對重點單位的GDP能耗、水耗、排放強度以及環境容量實行全面控制,堅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發展,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雙贏。
據威海市環保局負責人介紹,有一年,韓國一企業找上門來,準備投資2.5億美元建水泥廠。上水泥項目勢必會破壞山體和綠化,還會帶來粉塵污染,因此被“一票否決”。還有,某外商擬投資1000多萬美元興建一個大型療養院,因項目位于飲用水水源地上游而被拒之門外。據統計,威海建市20多年來為保護環境而拒絕的項目有200多個,合計資金超過70億元?!笆晃濉逼陂g,威海市萬元生產總值能耗、水耗分別下降22%和20%。
威海市把節能減排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堅決淘汰“兩高一資”項目,嚴格限制產能過剩項目上馬,堅決不搞低水平重復建設。環保部門充分發揮環評審批的把關作用,僅2010年就否決“兩高一資”項目17個,涉及投資近30億元;對符合低碳發展導向的項目,全部納入“綠色通道”快速審批。據介紹,近3年,威海市共關停立窯水泥生產線13條,淘汰落后水泥產能114.3萬噸;關停小火電機組27.1萬千瓦時,有力推動了“十一五”節能減排工作。
推行清潔生產,鼓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現代工業和現代服務業,促進循環經濟建設,以循環經濟理念調整產業結構和布局。“十一五”期間,威海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年均增長27.6%,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24.9%提高到2010年的36.5%,第一、二、三產業比重由2005年的10.7∶58.2∶31.1調整為2010年的7.5∶56.7∶35.8。
創新環境管理手段,為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提供保障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威海最亮麗的城市品牌,保護好濱城的青山綠水,讓市民共享環保發展的成果,是環保人義不容辭的責任?!蓖J协h保局局長畢復安說。為此,威海市不斷創新環境管理手段和環保工作思路,為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提供推動力和保障。
威海市推行精細化管理模式,開展“八轉八問八發現”調研活動,把“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研發式工作法滲透到環保工作的全過程,察真情、出良招、辦實事。同時,深化“一河一策一人、一囪一策一人、一企一策一人”的“三策”精細化管理模式,將市區范圍內逐條河流、逐個煙囪、逐個重點污染企業的監管責任全部分解到崗、落實到人。
積極健全投入保障機制,出臺“以獎代補”系列政策。威海市對在生態市建設工作中做出積極貢獻的單位給予獎勵,引導社會資金投入城鄉環境保護事業,初步形成了政府引導、市場推進、社會參與、多元投入的投融資格局。
據悉,2009年威海市級財政共安排技術創新與節能減排資金4800萬元、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資金1200萬元,爭取生態建設等方面的上級專項資金2.76億元,落實擴大內需政策在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地方財政配套資金1.55億元,有力促進了威海生態市建設工作開展。
威海市建立了政府領導、環保監管、部門協作、社會參與的大格局,形成各司其職、各負其責、齊抓共管的局面。“環保工作不能光靠哪一個部門、哪一個人,應最大限度地團結、動員、組織各種力量,共同關注和參與環保事業,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實現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在畢復安看來,打造“大環保格局”,形成協作聯動機制,是促進環保事業發展的最佳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