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發展低碳經濟已成為世界潮流。據世界銀行統計,2009年全球碳市場交易額超過1400億美元。國外碳交易的迅猛發展,刺激了國內各地對建立碳交易所的熱情。2008年,北京環境交易所、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和天津排放權交易所相繼成立。2009年,山西、武漢、杭州、昆明、深圳等交易所成立,今年3月,河北能源環境交易所成立,大連、貴州、廈門等地交易所也在籌備之中。然而碳交易所并不是有百利而無一弊,它背后孕育的市場風險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
首先是這些碳交易所面臨自身生存的問題。目前,國內企業沒有法定減排責任,對碳交易的需求不大。盡管地方政府能夠撮合幾筆交易,但場內交易(通過碳交易所進行減排量交易——編者注)有進入門檻,如果企業能在場外完成交易,顯然沒有動力付費進場交易。如果交易所經常面臨 “有價無市”的情形,勢必造成巨大投資資源的閑置浪費。而且,各地碳交易所的泛濫造成了嚴重的市場分割,使以后建立全國統一的碳市場更為困難,在進行國際碳議價時難以形成統一的聲音,削弱了我國在國際碳市場議價的能力,不利于今后我國CDM項目的發展。
雖然發展碳交易所面臨著巨大的市場風險,但地方政府仍熱衷于發展碳交易所。原因即在于地方政府間的競爭和利益驅動。低碳經濟作為一種新的發展理念,在國內外形勢一片大好的背景下,也成為了地方政府的重點投資對象。目前碳交易所的審批權歸屬各省,有些地方就抓住了這個機會,盲目跟風,爭先設立,以爭取國家優惠政策,給地方政府帶來實際收益。利益的驅動,導致了“碳交易所熱”,然而碳交易所背后巨大的投資風險以及可能導致的投資泡沫卻有意無意地被忽視了。
縱觀國外碳金融的發展,在建立碳交易所方面非常謹慎。如金融業發達的英國和美國,其國內也僅有一兩個碳金融中心。英國倫敦的金融城、紐約華爾街,是國際知名的碳交易中心。倫敦、紐約之所以能做到這一點,其根本原因在于其具有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金融機構、資金、金融專業知識。倫敦金融城聚集了世界主要金融機構的總部,匯豐、巴克萊、勞合社、倫敦證券交易所、倫敦金屬交易所等重量級金融機構。紐約華爾街匯集了紐約證券交易所、國際投資銀行、保險公司、證券公司、紐約聯邦儲備銀行等金融機構。從金融專業人才來看,倫敦有30萬金融從業人員,紐約金融服務就業人數超過了31萬。
紐約和倫敦的金融業發展經驗表明,建立互補性的網絡組織結構是碳交易繁榮的關鍵。首先是金融機構與服務機構的互補。開展碳交易,需要明確的運行規則和清晰的產品界定。僅倫敦就有3家世界上最大的律師事務所,為碳金融提供法律服務,眾多碳咨詢管理公司極大地促進了碳市場信息流動;其次,不同金融機構之間的分工、合作。不論是小型的專業公司、對稱基金、大型的投行、商業銀行,在市場上均有明確的分工,建立了高效的協作網絡;最后,原有的金融服務網絡為碳金融的發展提供了重要條件。碳市場從已經建立的資本與客戶網絡中獲益,金融中心的位置也因碳交易的繁榮得到了強化。
反觀國內已建立的碳交易所,具有金融發展優勢的并不多。北京、上海都已明確發展金融中心的定位,具有較好的發展基礎。天津也具有一定的政策優勢,國務院批準的天津濱海新區綜合改革配套實驗總體方案,金融改革創新是其中之一。
從碳金融發展潛力來看,北京聚集了絕大多數重點大型央企,共有123家,如果央企開展碳排放貿易試點,這將為北京帶來巨大的市場需求。而且北京作為國家經濟決策中心和金融監管中心,監管便利也是其天然的優勢。上海的優勢在于基本形成以資本、貨幣、外匯、商品期貨、金融期貨、黃金、產權交易、再保險市場等為主要內容的現代金融市場體系,其金融專業知識可以為碳金融發展提供支撐。天津副市長崔津渡明確表示天津離建設金融中心距離尚遠,建立現代金融服務體系和金融改革創新基地更為恰當,通過金融創新與上海北京深圳錯位發展。
當前,制約中國碳交易發展的瓶頸在于碳交易配套體系不完善,相關中介服務機構業務水平不高,碳交易專業人才缺乏。碳交易的基本流程可分為:通過法律形式明確減排責任,建立碳市場運行規則;咨詢研究機構為市場利益相關方提供市場信息和前景預測;企業或減排項目開發商開展減排行動;第三方認證機構對減排活動進行核證;企業向交易所和政府部門監管機構提交核證報告,滿足履約要求或開展減排量交易。這其中碳交易所僅是碳交易的最后環節。而且在這個流程中,還涉及眾多的中介服務機構、金融機構提供低碳融資服務,研發機構開發交易標準和方法學,法律機構為碳交易體系建設提供服務。
如何科學合理發展國內碳交易所,需要借鑒國外成功經驗。在中央政府層面,推動整合地方碳交易平臺,出臺行業發展指導意見,建立全國統一的交易標準,探索建立統一的國內碳排放市場。通過政策引導和資助措施,促進碳交易配套體系的完善,提升碳交易的發展層次。在經濟發達地區開展排放貿易試點,探索落實2020年單位GDP能耗下降40%-45%的減排目標的途徑,為碳交易所開展交易創造前提條件。地方政府則需認清自身定位,有規劃、有步驟地參與碳交易,杜絕盲目、一哄而上建立交易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