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信息南寧9月19日電 (記者徐海濤、鐘泉盛) 在不久前召開的第13屆中國—東盟博覽會上,與會專家認為,中國與東盟國家之間的礦業合作表現出較高熱情,礦業的投資、信息共享及加工貿易具有潛力,建議未來各方以信息合作為引領,強化技術合作和項目落地,推動中國-東盟礦業互聯互通。
――中國—東盟礦業合作熱情不減
“近年來,借助東博會平臺,中國與東盟國家在礦業投資、技術推廣、節能減排、資源綜合利用、綠色礦山建設等領域進行了廣泛合作。”廣西國土資源廳資源規劃院院長助理韋棟梁說,在前六屆礦業論壇中,共有2000多家企業和機構參會參展,累計洽談的項目超過1100個,總簽約金額超過480多億人民幣。
在今年的中國—東盟礦業論壇上,來自中國、老撾、泰國、印度尼西亞等國內外24個礦業項目得到推介,印度尼西亞千禧空間數字地質研究院合作協議等一系列項目順利簽約,現場簽約總金額達6.97億元。
中國國土資源部副部長曹衛星介紹,借助論壇平臺,中國國土資源部與東盟國家礦業主管部門開展了常態化互訪交流,形成了《中國-東盟礦業合作論壇南寧宣言》等重大合作倡議,建立了中國-東盟礦業高官會議、中國-東盟礦業人才交流中心等合作機制,簽署了地質和礦產資源領域一系列合作協議。
――深化合作仍存多方壓力
專家表示,伴隨著中國—東盟礦業合作的不斷推進,一些市場壓力、投資風險等問題也逐步凸顯,對彼此間深化合作造成持續性影響。
礦業形勢整體低迷。與會代表指出,受經濟復蘇乏力、需求不振的影響,全球礦業延續低迷態勢,大宗礦產價格低位調整,礦產品貿易和礦業投資下滑明顯。不少礦產公司受制于資金壓力、運營壓力,開始減少交易量,或將不掙錢的礦產項目賣出去,進行資產的重組和整頓。
環保、法律等問題加大投資風險。擁有多年東盟商業運營及法律服務經驗的胡貴英介紹,在東盟部分國家,NGO、政府組織、環保機構甚至有些金融機構開始執行一些法律環保的法規,經常有一些金融機構不向礦產項目提供融資。同時,在兼并、重組等活動中,與當地政府重新談判同樣面臨較大風險,在某些情況下當地政府部門有權單方變更合同條款,如調整稅率,這些都會影響到礦產項目。
信息不對稱問題仍舊突出。與會專家介紹,由于信息不對稱,部分中國投資方對合作項目以及東盟當地的項目前景、投資環境等了解不夠充分,影響到簽約項目的后續推進。
――加強信息共享促互利共贏
專家表示,隨著“一帶一路”建設深入推進、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版實施和瀾滄江-湄公河合作機制啟動,中國和東盟礦業合作迎來新的重大機遇,建議中國和東盟各方以信息合作為引領,推動中國-東盟礦業互聯互通,實現中國與東盟礦業合作共贏。
共同努力建設信息服務平臺,實現信息共享。曹衛星表示,當前廣西正在建設中國—東盟信息港,著力打造鏈接中國與東盟的“信息絲綢之路”。建議充分發揮信息合作在中國-東盟礦業合作中的引領和推動作用,加快建設中國-東盟礦業信息合作網絡和信息服務平臺,積極推動中國與東盟礦業政策、礦業科技、礦業項目、礦業金融等領域信息交流共享和互聯互通,為中國和東盟礦業合作提供高效便捷的信息保障。
創新礦業合作模式,強化服務支撐。專家建議,探索和創新有效的合作模式,加強在資源開發、采選、冶煉及深加工方面延長產業鏈、礦產品貿易等領域方面的合作,實現優勢互補。同時,繼續擴大人才交流,充分發揮中國-東盟礦業合作人才交流培訓中心的平臺作用,大力推動中國-東盟礦業領域人才培訓合作,逐步健全雙方合作的制度性服務支撐。
加強技術合作,提高合作實效。廣西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局長唐善茂等專家建議,通過技術交流,促進礦產企業資源、資金等優勢與地勘單位、地質科研院校合作,甄別項目資料的可靠性,提高合作決策的有效性,增強合作的可行性,加快項目落地,做到“既有面子又有里子”,真正實現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