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 習近平總書記在向黨的十九大作報告時強調了要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在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發表主旨演講時,又用同樣的話語,再次宣示了我國堅持擴大開放的堅定決心。
2018年是我國改革開放40周年,同時,也是我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5周年。作為構建我國開放型經濟新體系的頂層設計,“一帶一路”建設將發揮怎樣的引領作用?在這5年間以及未來,銀行業作為支持“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金融力量,又將如何推動形成對外開放新格局?
大型銀行發揮先鋒作用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5年來,共商共建共享效果如何?近日,記者從“一帶一路”貿易投資論壇上獲悉,2013年至2017年,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貨物貿易額累計超過5萬億美元,對外直接投資超過700億美元,中國企業在沿線國家推進建設75個經貿合作區,上繳東道國的稅費22億美元,創造就業崗位21萬個。
如果說“一帶一路”是各國共商共建共享的一艘大船,那么,銀行業提供的金融支持則是驅動這艘大船起航并行穩致遠的重要驅動力。
來自原銀監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有10家中資銀行在26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設立68家一級機構,其中包括18家子行、40家分行和10家代表處。從機構類型看,3家政策性銀行和5家大型商業銀行仍是海外布局的主力軍。在融資規模方面,過去3年,中資銀行業機構共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相關項目近2700個,累計授信近4000億美元,發放貸款超過2000億美元,相關貸款余額約2000億美元。
應當看到的是,大型銀行在支持“一帶一路”建設中,發揮了重要的先鋒作用。“在國內銀行業中,國家開發銀行和中國進出口銀行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融資支持項目和規模排在前列,大型商業銀行則致力于打造‘一帶一路’資金支持的‘主干道’,也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員鄭聯盛表示。
這一點,從上市銀行年報中便可見一斑。中國銀行2017年年報顯示,去年該行完成簽約跨境并購項目近40筆,簽約融資金額達到約200億美元;跨境人民幣結算量3.83萬億元;累計跟進“一帶一路”重大項目逾500個,提供授信支持約1000億美元。
交通銀行年報顯示,該行已在16個國家和地區擁有21家境外銀行機構,約翰內斯堡分行于2017年獲監管部門批準;2017年境內行辦理國際結算量達人民幣43224.89億元。
中外資銀行攜手漸成趨勢
最近,一個值得關注的趨勢是,中資銀行與外資銀行正在加速攜手共建“一帶一路”。今年4月20日,花旗集團與中國銀行、招商銀行分別簽署了合作諒解備忘錄,根據備忘錄,3家銀行將圍繞“一帶一路”倡議,分別在各自領域探索潛在的合作渠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融資、金融產品、貿易、代理、信托、資本市場等等。
交銀國際董事總經理、研究部負責人洪灝對此分析認為,盡管目前中資銀行在“一帶一路”資金融通中起主要作用,但中資機構不能光唱獨角戲,一定要搭平臺、拉隊伍,要帶動其他國家的金融機構一起“大合唱”,特別是大型基礎設施項目應盡量嘗試以國際銀團貸款的模式進行,吸引國際多邊開發機構和外資銀行一起參與。
對此,中信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廖群持有相似觀點。“在幫助企業‘走出去’或‘走進來’的過程中,中外資銀行的合作往往能發揮更大作用。”廖群認為,“中國整體的金融業發展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差距,國際化程度相對落后,除了中國銀行較早‘走出去’因而有較強的分行網絡以外,其他銀行的海外分行數量都較為有限,特別是在不發達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分行更少。此時,就需要借助外資銀行的力量,以便對當地情況有更深入的了解。”
值得一提的是,央行行長易綱在宣布進一步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的具體措施和時間表時,首要一條便提出,“取消銀行和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的外資持股比例限制,內外資一視同仁,允許外資銀行在境內同時設立分行和子行”。此外,“大幅度擴大外資銀行的業務范圍”被列為今年年底前將要推出的舉措之一。
業內專家認為,這預示著我國雙向對外開放進程將加速推進。在國內,外資入股中資銀行的興趣和能力將會提高,境內外資銀行分行與子行數量增多;在國外,中資銀行與外資銀行的合作將成為未來“一帶一路”建設中的一大亮點,中資銀行可利用外資銀行在國外的網絡及地緣優勢,而外資銀行則可受益于中資銀行的項目及資金優勢,實現互利共贏。
抓住輕型化轉型新機遇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加強創新能力開放合作,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受訪的多位專家認為,這標志著“一帶一路”建設將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發揮改革開放的引領作用。
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宗良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一帶一路”建設之所以能發揮引領作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從理念上來講,“一帶一路”特別強調共商共建共享,這樣的開放理念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有機銜接;二是從經濟金融發展的角度來看,“五通”(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作為“一帶一路”的核心內容,能夠對全球化起到“錨定”作用,培育全球經濟發展新動能,引領全球經濟增長。
那么,在“一帶一路”建設引領對外開放新格局形成的過程中,未來銀行業金融支持作用的發揮將有哪些看點值得關注?
一方面,商業銀行的全球網絡布局重點或有所調整。“目前,中資銀行‘一帶一路’沿線地區的網點覆蓋水平仍落后于國際先進同業。商業銀行要轉變以往優先布局國際金融中心和發達經濟體的傳統思路,堅持金融服務‘一帶一路’國際經濟合作走廊和運輸大通道建設的基本原則,適當加大對大南亞、中亞、中東歐、西亞和北非等‘一帶一路’沿線重要戰略支點地區的機構布局。”宗良建議,可以考慮運用自設網點和兼并收購相結合的方式,力爭在未來3年至5年,實現對“一帶一路”戰略支點地區的網點全面覆蓋。
另一方面,“一帶一路”沿線的巨量投融資需求或將給銀行帶來輕型化轉型的機遇和舞臺。事實上,記者注意到,一些股份制銀行近年來在“一帶一路”相關項目儲備和創新產品服務上動作頻頻:民生銀行儲備項目17個,光大銀行儲備項目10個,相關項目主要集中在基礎設施建設、能源、交通、礦產、農業等領域。
“一些股份制銀行在幫助中資企業走向海外的過程中,創新性地推出包括項目咨詢、交易談判、財稅結構設計、跨境產業撮合在內的一系列金融服務,成為推動自身輕型化轉型的一個重要方向。” 民生銀行投資銀行部總經理楊毓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