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運業是海上絲綢之路的主要運輸方式,對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形成和發展也有著重要的支持和推動作用。港口是“一帶一路”戰略的重要節點,港口行業在“一帶一路”戰略的推進中有著獨特優勢,發揮著“先行官”的重大作用。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一港口大國,全球貨物吞吐量前10大港口中,中國占8席,全球集裝箱吞吐量前10大港口中,中國內地占6席。中國建立了完善的港口標準化體系,積累了港口工程建設、投資、經營的實力,擁有資本、管理和人才優勢,具備對外投資的基礎實力。

我國港口行業參與 “一帶一路”建設的成就
1.中國港口企業海外投資運營港口取得初步成功
集裝箱碼頭的投資成就。中國的對外集裝箱碼頭投資主要是由中遠海運集團和招商局集團完成的。2015年,中國遠洋海運港口公司下屬碼頭完成9640萬TEU,位居世界第一,招商局港口公司下屬碼頭完成集裝箱吞吐量8366萬TEU,居世界第二。中遠海運集團和招商局集團海外擴張實現了初步的成功,這體現在:一是海外集裝箱碼頭生產大幅增長,招商局集團科倫坡港碼頭、中遠集團比雷埃夫斯港碼頭均已發展成為區域吞吐量領先的樞紐港。二是良好的財務回報,兩家港口上市公司財報顯示海外擴張已經開始產生良好的現金流。三是企業實現本地化發展,融入當地社會。招商局港口公司的海外投資企業中,本地員工占比超過90%,為當地創造數千個優質就業崗位。四是中國的投資主體間逐步形成了較好的合作氛圍,如2015年9月,中遠集團、招商局集團和中投公司組成聯合體,以9億美元收購土耳其伊斯坦布爾Kumport碼頭64.5%的股權。海運企業聯合國內金融企業一起出海,發揮了海運企業的專業管理優勢和金融企業的資本優勢,為今后“一帶一路”走出去提供了新的思路。
散貨碼頭的投資成就。對散貨碼頭的投資主體較多,在對外投資散貨碼頭過程中,逐步形成了國有企業、民營企業以及當地企業之間的良好互動,既促進了當地經濟社會的良性發展,又積累了對外投資散貨碼頭的經驗。例如,煙臺港集團、魏橋創業集團、韋立航運集團和幾內亞當地企業的成功合作,建立起了鋁土礦開發、港口輸出、海運、港口接卸、加工產業鏈。
2013年中國宏橋集團有限公司、新加坡韋力國際集團、煙臺港集團、幾內亞UMS公司組成聯合體(贏聯盟),共同開發幾內亞博凱地區鋁土礦,先后投資2億美元,順利完成了多功能重件碼頭建設、礦山開發及營區建設、海上物流通道建設等各項工作,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即實現了首批鋁礬土礦石裝船外運,打造了一條從幾內亞礦山到國內終端廠家用戶、集多式聯運為一體的完整鋁礬土礦“全產業”鏈條。該項目有效促進了幾內亞鋁礬土開發,帶動了博凱地區民眾就業,密切了中幾兩國物流運輸,實現了雙邊礦業合作的互利共贏。同時“贏聯盟”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為礦區民眾援建衛生所、援贈太陽能路燈、糧食。
2.中國港口行業在一帶一路的多種參與
中國港口工程建設企業、勘察規劃設計企業、港口機械制造企業等均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港口建設中擁有一席之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企業是中國交通建設集團。
中國交建是世界最大的港口設計建設公司、世界最大的疏浚公司、世界最大的集裝箱起重機制造公司,也是中國最大的國際工程承包公司,2016年位列《財富》世界500強第110位,位列全球工程建設領域最權威的《工程新聞記錄》雜志(ENR)發布的全球最大國際承包商排名第3名,居中國上榜企業第1名。截至2016年,中國交建共在海外建設深水泊位95個,出售集裝箱橋吊754臺。
中國交建開展科技支撐體系建設,參與主編行業標準,在境外推薦使用中國標準實施項目,推動國內技術和標準國際化,目前開工項目中使用中國標準的港口有:中緬原油工程——管道碼頭及航道、喀麥隆克里比深水港一期、莫桑比克貝拉漁碼頭重建;蘇丹薩瓦金港項目、吉布提ASSAL鹽湖鹽業出口碼頭、蘇丹牲畜碼頭一期水工項目。
中國港口行業參與 “一帶一路”建設的經驗
1.走出去的收獲
發揮中國港口業資本、管理和技術優勢,投資新興國家的港口,長期投資回報豐厚,實現中國與所在國互利雙贏。港口作為重要的基礎設施,在工業化、城市化過程中價值持續增加,不僅獲得經營回報,同時獲得資本溢價。中國港口行業通過走出去發展,可實現規模化、專業化發展,解決企業可持續發展難題。對海外廣大施工企業,從工程承包進入投資經營領域,拉長了價值鏈,可獲得更高回報。
當前中國港口企業走出去,以中遠海運集團和招商局集團兩家中央航運企業為主,它們均設立了專業的國際性碼頭運營公司,歷年經營業績穩定,實力不斷增強,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政治效益。習近平、李克強、張德江、劉云山和胡錦濤、吳邦國、溫家寶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高度重視港口合作,先后訪問上述碼頭或參加項目簽字儀式,充分肯定了中國港口走出去的建設成就。
海外投資港口有助于完善中國海運網絡,促進中國對外貿易發展。通過中國海外投資港口,中國海運、物流企業獲得了進入當地市場的便利條件,擴大中國與投資國的海運互聯互通。
在海外關鍵通道、資源能源來源地投資港口,有利于中國提高資源、能源物資進口供應保障能力。通過中國在這些重要節點的投資,能夠掌握相關國家市場和社會信息,并發揮影響力。
部分海外港口投資項目創新發展模式,打造“港口+工業園”模式,帶動產能合作。在中國港口發展過程中與臨港經濟互相促進,極大地提高了港口效益,促進了經濟發展。中國已形成的各類臨港經濟發展政策和模式,如保稅港區、綜合保稅區、出口加工區等取得了良好政策效果,并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發展模式。這些發展經驗也是后發國家所急需的。通過港口帶動臨港產業,最終可實現港產城融合發展。
2.走出去的經驗
完善管理制度和信息系統,實現國際化擴張,本地化發展;僅派出極少數國內人員,大量使用當地人力資源,帶動當地就業,融入當地社會,受到了投資所在國歡迎,也節省了對外投資的成本。
中國許多大型港口企業都建立了專業化的信息系統和規范的管理制度,有些企業還自主研發信息化系統。通過完善管理制度,培訓海外員工接受中國企業文化,實現低成本的規模化擴張,并吸引各地的優秀技術、管理人才進入集團。
港口企業走出去后結合中國和所在國合作伙伴優勢,實現了與當地合作伙伴的互利共贏。中國港口企業優勢在于資本、管理和技術,但是對當地社會風險的掌握和控制是薄弱環節,而大多數海外港口投資項目中的當地合作伙伴,一些是當地政府機構,一些是當地企業,他們熟悉當地政策環境和風土人情,便于企業落地生根。通過合作伙伴,中方企業利益與外方更緊密地聯合在一起,降低了政策風險。
通過港口投資帶動施工企業、機械裝備企業共同出海,保障了工程效率,相關方獲得更大收益。中國港口工程建設施工企業效率領先,質量過硬,海外施工經驗豐富。中國港口機械裝備企業在海外市場也有著較高的占有率。通過港口投資,整合中國港口投資經營企業、工程建設企業和機械裝備企業的能力,降低了項目成本和風險,提高了效率。
“一帶一路”港口聯通構想
1.集裝箱碼頭聯通構想
全球集裝箱碼頭的投資、經營是開放、競爭的,中國港口在21世紀絲綢之路的投資、合作面臨國際集裝箱運營商的競爭,能否成功實現海外擴張,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商業判斷和企業家精神。
對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各區域分析顯示,中短期內對港口需求增長最大的區域是東南亞和南亞經濟體,中國港口行業的資本、管理和技術優勢與這兩個區域的需求相匹配,能夠實現互利共贏。在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制造業轉型升級,低端產業向國際低成本地區轉移的大環境下,港口行業跟隨產業轉移、新興經濟體發展的趨勢,在東南亞、南亞等區域大有可為。
在西亞地區,六個海合會成員國經濟發展較快,對港口的需求將保持增長,但該地區資本相對充裕,對外商投資限制較多,在中短期,合作將以工程項目為主。伊朗、伊拉克兩大區域經濟體在擺脫了政治性因素的限制,重返國際市場后,對港口、國際資本、管理和技術需求較大,有望在中短期內成為西亞地區港口投資經營的對象。
在中東歐地區,波蘭等少數經濟體增長較快,具有潛在的集裝箱碼頭需求,由于其與最主要貿易伙伴西歐的陸上和內河國際交通運輸網絡發達,海運的優勢相對較小,發展空間有待進一步分析。巴爾干半島距離歐洲腹地較近,具有發展成為歐洲門戶港的潛力,但是這些國家目前大部分沒有加入歐盟,后方集疏運條件也相對滯后,短期內發展集裝箱碼頭的條件有待進一步觀察。
2.專業化散貨碼頭聯通構想
專業化散貨碼頭包括專業化油氣碼頭和專業化干散貨碼頭。由于資產專用性特征,專業化散貨碼頭的建設與特定產業關系緊密。大多數專業化散貨碼頭在選址布局、建設規模、生產調度、安全環保監管等方面專用性極強,港口投資建設運營需要融入產業鏈。
石油、液化天然氣是全球最重要的海運貿易貨物,2015年,西亞地區約占中國進口油氣的50%,東南亞地區約占中國進口油氣的3%,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占到中國進口油氣資源的53%。油氣出口港口作為油氣開發項目的必備設施,絕大多數在油氣資源國國有企業的掌控之下,油氣出口港根據項目需要在建設時機、布局選址、后方儲運系統、生產調度和安全環保監管環節上與油氣項目高度關聯,很少被作為獨立運營主體。因此,中國港口投資運營企業在國際油氣碼頭領域海外擴張的優勢資源并不充分,投資合作機會不大,但是在油氣碼頭工程建設環節,中國施工企業有市場機遇。
專業化干散貨碼頭的性質與專業化油氣碼頭類似,但是由于貨物屬性和儲運方式的不同,其資產專用性弱于專業化油氣碼頭。即專業化干散貨碼頭可以與特定礦產資源項目適度分離,面向多個客戶,但是對于在特定區域內礦產開發配套的港口,資產專用性同樣較高。中國資源、冶金企業已經在海外獲取了大量礦產資源,并且逐步進入開發運營階段。港口是礦產資源出口的關鍵環節之一,港口企業與資源開發企業優勢互補,存在合作空間。
中國港口企業在專業化散貨碼頭的投資經營上同樣具備較強的優勢,但是受制于專業化散貨碼頭的性質,需要與資源型企業抱團出海,優勢互補,走出一條專業化散貨碼頭投資經營的可行之路。
推進思路與措施
中國港口行業具備參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實力和優勢,港口企業走向海外,促進了中國港口行業的可持續發展。中國港口行業企業在海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積累了豐富經驗。港口行業走出去與國家“一帶一路”倡議高度契合,順應了中國經濟發展和戰略需求,實現了國家戰略和商業利益以及中國利益和所在國利益的多贏。
1.推進“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的總體思路
國際港口行業是高度市場化的行業,中國港口企業擁有資本、管理和技術層面的核心競爭力,有能力走出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對少數具有重要外交價值、戰略價值的項目,在融資環節可采取援外建設、低息貸款等方式支持建設,但運營環節則應以商業化經營為主。
2.多方施策,推進港口行業參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
港口行業參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有賴于政府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并提供支持措施。
第一,確保中國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發展良好外交關系,開展服務型外交,將促進經貿發展納入外交的優先任務范圍,駐外使領館積極主動作為,服務駐在國企業和人員。
第二,切實保障海外投資企業和人員的人身和財產安全。在外交機構職責、人員配置上,加強對海外企業和人員的保障。
第三,促進國際貨物貿易、人員往來和投資的便利化,避免雙重征稅,積極簽署雙邊、多邊貿易、投資、稅收協定。
第四,建立公平的爭端解決機制,利用中國香港特區法律體系比較完備、廣受國際社會認可的優勢,推動香港成為服務“一帶一路”的法律糾紛處理中心。
第五,面向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政府及港口行業高層管理人員開辦高級研修班,提升港口管理、規劃能力,貢獻中國港口發展經驗,推廣中國模式、中國標準。
向沿線國提供港口管理和規劃技術支持。選拔派遣中方管理和技術人員為相關國家港口和企業提供咨詢服務。
第六,提供融資支持。通過亞投行、新開發銀行、海絲基金等機構設立港口投資支持項目(專項),提供專業化的融資服務。
第七,推廣經驗,防范風險。選擇合作規范、經營良好的項目、企業,推廣經驗,防范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