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導意見》中提出綠色“一帶一路”建設要聚焦生態文明和綠色發展理念,努力將生態環保打造為“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和堅實保障。目前,“一帶一路”生態環保交流合作、風險防范和服務支撐三大體系建設初見成效。
第一,做好總體謀劃,強化頂層設計。在《“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中設置了“推進‘一帶一路’綠色化建設”專門章節,統籌規劃未來五年“一帶一路”生態環保總體工作。發布了《關于推進綠色“一帶一路”建設的指導意見》,明確了總體思路和定位,落實生態環保對綠色“一帶一路”建設的支撐、服務和保障作用。開展了“一帶一路”生態環保專項規劃研究,取得階段性成果。
第二,開展對話交流,推動政策溝通。推動形成綠色“一帶一路”國際共識,2016年12月,環境保護部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簽署了《關于共建綠色“一帶一路”的諒解備忘錄》,啟動“一帶一路”與區域綠色發展聯合研究。環境保護部與深圳市政府聯合舉辦“一帶一路”生態環保國際高層對話會,柬埔寨、伊朗、老撾、蒙古國、俄羅斯等16個沿線國家以及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等4個國際組織的高級別代表與會,有效促進了綠色“一帶一路”理念對外宣傳及與沿線各國綠色發展戰略的進一步對接。依托現有多雙邊環境合作機制,圍繞綠色“一帶一路”主題開展了形式豐富的對話交流活動,促進加深各方對綠色“一帶一路”的理解和共識。
第三,加強信息支撐,防范生態環境風險,服務設施聯通和貿易暢通。落實領導人倡議,基本完成上海合作組織環保信息共享平臺中、英、俄3個版本的建設。啟動中國—東盟環保信息共享平臺的建設工作。發布“一帶一路”生態環保大數據服務平臺網站,推動區域環保信息的互連、互通、互用,推進實現“互聯網+環保合作”的新局面。搜集整理了“一帶一路”沿線10個多邊和區域環保合作機制、36個國家和地區的生態環保信息,出版《“一帶一路”生態環境藍皮書》。推動能源、交通、制造、環保等多個領域的“走出去”重點企業發布了《履行企業環境責任 共建綠色“一帶一路”》倡議,參與企業宣示將在對外投資和國際產能合作中遵守環境法規、加強環境管理,助力綠色“一帶一路”建設。
第四,開展務實合作,推動環保“走出去”,促進民心相通。落實領導人倡議,啟動中國—東盟生態友好城市發展伙伴關系。啟動“綠色絲路使者計劃”、“海上絲綢之路綠色使者計劃”,面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交流培訓活動,推進區域環境信息共享,提高區域環境意識和環境管理水平,為區域環保能力建設以及綠色經濟發展提供支撐。結合相關地區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功能定位,充分發揮區位優勢,以環保技術和產業國際合作為載體,積極探索環保技術產業“走出去”和“引進來”新模式。2016年12月,在“一帶一路”生態環保國際高層對話會議期間,環境保護部與深圳市政府正式啟動“一帶一路”環境技術交流與轉移中心(深圳)建設工作。該中心定位為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環保國際合作的高端創新載體、綠色化基礎設施建設和貿易投資活動的服務機構,將積極打造“一帶一路”環境技術交流合作中心、“一帶一路”環境技術成果轉移交易中心、“一帶一路”大數據信息中心、全球先進環保產業育成孵化加速中心、高水平環境領域咨詢和技術支撐中心五大平臺,力爭成為帶動國內外環保產業優勢資源集聚、推動環保產業國際交流與合作的重要基地,為建設綠色“一帶一路”提供有效支撐。
同時,加快建設中國—東盟環保技術和產業合作交流示范基地,共同搭建環境保護“走出去”的平臺并開展務實合作。2014年5月,中國—東盟環保技術和產業合作示范基地(宜興)正式啟動。啟動兩年多來,基地建設以中國宜興環保科技工業園為主體,搭建環保企業與金融機構交流合作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