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召開的鋼鐵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和脫困發展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全國電視電話會議上,有關方面通報了鋼鐵和煤炭去產能進展情況。數據顯示,今年1~7月,全國28個產鋼地區和中央企業累計完成壓減煉鋼產能2126萬噸,占全年任務量的47%;累計退出煤炭產能9500多萬噸,完成全年任務量的38%。
值得注意的是,從通報的情況來看,完成情況較好的,都是去產能任務較輕、壓力較小的地區,任務重、壓力大的地區,大多完成情況不佳,有的甚至尚未啟動。雖然按照各地提出的去產能計劃,多數地區都將任務放在了第四季度,其中12月份就占了全年任務的1/3。
但是,實際情況并非如此,很多原本已被地方政府列為上報壓縮“政績”的產能,也在鋼鐵、煤炭價格有所回升的情況下復原了,從而使去產能變成了一場游戲、一幕“僵尸復活記”。這也意味著,所謂的去產能,無論是地方政府還是企業,都有極大的自由裁量權。那么,去產能的效率與效果,就面臨很大的不確定性。名義上的去產能與實際上的去產能存在的差距,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影響極大。
事實上,此輪去產能,很大程度上也與過去的宏觀調控一樣,過分依賴于行政手段,試圖通過行政操控的方式來達到目的,而沒有充分尊重市場規律。因此,地方政府可操縱的余地非常大,既可以按照上面的要求隨意上報已經取得的“成績”,也可以依據自身需要,隨時恢復產能,讓地方在去產能中的眼前利益不受損失。真正受到影響的,是整個去產能戰役。想一想,這場戰役才剛剛開始,就已經遇到了市場的強烈反彈,市場價格的微小變動,就讓地方政府和企業無法抗拒了。如果價格反彈再大一些,那么去產能任務就很難達到目的。
殊不知,無論是鋼鐵、煤炭行業還是其他行業,之所以出現產能過剩問題,很多都是在地方政府的過度干預下形成的。而增產能可以給地方政府增政績、添貢獻,去產能則會影響地方政府政績,影響經濟對地方的“貢獻”,自然,也就不可能真心去產能,而會想方設法繞圈子、捉迷藏。表現在具體做法上,就是“捉放曹”、玩技巧,就是玩文字游戲,從而導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面臨很大挑戰。
就目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特別是去產能的實際情況而言,完全依靠市場化手段,不太現實,也很難達到目的。但是,過度依賴行政化手段,顯然也是弊多利少,無法從根本上完成去產能任務。
鋼鐵、水泥等產能嚴重過剩行業,除了產能的絕對量太大,還存在結構嚴重不合理的問題,亦即高端、高質量產品嚴重不足,中低端產品產能過剩嚴重。
基于這樣的一種結構,有關方面在制定產能壓縮計劃時,就應當將行政手段與市場手段有機結合起來,一方面,利用行政手段給地方政府下達壓縮產能的任務;另一方面,制定極其嚴格的產品退出機制,對達不到產品質量標準的企業與產品,強行退出,倒逼企業進行產品結構調整。
凡是不按規定退出的,就從稅收、環保、能耗等方面給予制裁,迫使其關閉或停止生產某種產品。那么,去產能工作也就不大可能出現“水分”,也很難“捉放曹”了。
而現在的做法,很難避免有的地方不會搞“一刀切”——把壓減任務分解到每個地區、每個企業、每條生產線、每個礦點,看起來很細很到位,實質結果卻可能是反市場的,是不利于產能過剩行業結構調整與優化的,也是不利于企業生產更加具有科技含量的產品的。尤其對善于技術創新、善于提高產品科技含量、善于打造品牌的企業,是不公平的。
政策的制定,必須有利于鼓勵企業多生產、加工高科技含量的產品、高效率和高效益的產品,而壓減各種沒有科技含量和技術水平、投入產出效率極低、能耗過大的產品。搞“一刀切”,只會壓制企業的自主創新和技術創新能力。
也正因如此,有關方面在下達產能壓縮任務時,更多的應當通過制定嚴格的產品標準、能耗標準、資源利用與消耗標準,倒逼企業提高技術水平、管理水平和創新能力。也只有這樣,才能將那些真正的“僵尸產品”、“僵尸技術”淘汰出局。行政化去產能,即便能夠成功,也只是表面文章,玩玩文字游戲而已。只有市場化去產能,用市場手段對企業形成倒逼機制,才能既壓縮產量,也提高質量,既淘汰落后產品,又增加先進技術。這才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最希望達到的目標,是中國經濟轉型必須邁出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