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公布的陜西省半年經濟數據顯示,陜西省非能源工業增加值2016年上半年取得兩位數的高速增長,在全省工業增加值中占比達到61%。能源大省陜西工業運行中出現的這一新跡象,預示著過去“煤唱主角”“油主沉浮”的產業結構正逐步向新興產業為主的“綠色經濟”體系過渡。
油氣當量第一大省和原煤產量全國前三的優勢支撐了陜西多年的高速增長,但近年來能源價格“跌跌不休”讓陜西省經濟面臨著較大的下行壓力。為此陜西省著力發展電子信息、新能源、高端制造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引導非能源產業發展,以改變過去能源化工獨大的產業結構,努力擺脫“能源依賴癥”。
2016年上半年,陜西省能源工業依然增長乏力,但非能源工業則保持了高速增長態勢。陜西省統計局副局長張曉光說,上半年陜西省非能源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3.9%,其中裝備制造業增長超過16%,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增長達42%,高技術產業增長27.4%。
目前,陜西以大數據、高端芯片、新能源等行業為代表的“綠色經濟”體系正日漸成型。在位于陜西西咸新區的灃西新城大數據產業園區內,記者了解到陜西省目前正依托園區大力推進“秦云工程”,通過引入相關領域的政務數據建設“工業云”“工商云”“環保云”等20朵行業“云”,引導和帶動政府部門、企業和社會購買云服務,到2017年底有望實現產值50億元以上。
陜西省發改委副主任劉迎軍說,陜西省能源工業最高峰時在工業中占比一度超過60%,受能源價格下跌影響,目前占比已經不到40%。與此同時新興產業保持較快增長,涌現出新一代信息產業、生物醫藥、新能源產業等新的經濟增長點,使得非能源工業在工業中占比提升到六成以上。非能源工業與能源工業在工業中占比的“一升一降”,凸顯出支撐陜西經濟增長的新舊動能正在加速轉換,為陜西經濟未來持續健康發展打下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