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日,國家級水權交易平臺——中國水權交易所在北京正式掛牌運營。據了解,中國水權交易所是經國務院同意,由水利部和北京市政府聯合發起設立的國家級水權交易平臺,旨在推動水權交易規范有序開展,提升水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為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提供支撐。
“水權交易是運用市場機制優化配置水資源的重要途徑,建立中國水權交易所,是水資源管理和資源要素市場建設領域的一項重大變革,也是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一項重要成果。”水利部部長陳雷表示。
嚴峻的水情要求加快安全、高效的水權交易所建設。“我國人多水少,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28%。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南多北少、東多西少、夏秋多冬春少,水土資源不匹配。華北地下水超采嚴重,西北地區干旱少雨,西南地區工程性缺水問題突出,東部發達地區和南方水網地區水質性缺水嚴重。今后相當長時期內,我國用水需求還將增長,水資源供需矛盾愈加突出。”水利部水資源司司長陳明忠說。
伴隨各地水權交易的實踐,建設國家級水權交易平臺成為業內的呼聲。2000年以來,浙江、寧夏、內蒙古、福建等地開展了水權交易實踐探索,有的還探索搭建了水權交易平臺。2014年7月,水利部在寧夏、湖北、江西等7省份開始開展水資源使用權確權和水權交易試點,各試點均提出建設水權交易平臺。
水利部財務司司長吳文慶說,地方自發探索和試點工作既對水權交易平臺提出了需求,也為平臺建設提供了經驗借鑒。根據國務院清理整頓各類交易場所精神,水權交易場所不能遍地開花、無序發展,特別是水權交易事關民生和水安全,迫切需要加快水權交易所組建,統一水權交易規則、交易系統等,推動水市場健康有序發展。
據介紹,目前水權交易主要包括三種形式。一是區域水權交易,就是以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或其授權的部門、單位為主體,飲用水總量控制指標和江河水量分配指標范圍內結余水量為標的,在位于同一流域,或者位于不同流域、但具備調水條件的行政區之間開展的水權交易;二是取水權交易,也就是獲得取水權的單位或個人通過調整產品和產業結構,改革工藝、節水等措施節約水資源,在取水許可有效期和取水限額內,向符合條件的其他單位或個人有償轉讓相應取水權的水權交易;三是灌溉用水戶水權交易,明確用水權益的灌溉用水戶或用水組織之間的水權交易。
中國水權交易所運營首日,寧夏中寧縣與京能集團、河南省新密市與平頂山市,及北京市與河北省、山西省的代表分別簽署了水權交易協議。這三項分別是行業間、流域間、區域間水權交易,標志著該交易所正式營業。“交易種類包括區域水權交易、取水權交易和灌溉用水戶水權交易,交易方式主要是協議轉讓和公開交易。”中國水權交易所總經理張彬說,交易所主要開展經水行政主管部門認可的水權交易。同時,還開展交易咨詢、技術評價、信息發布、中介服務等配套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