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90年代的記憶正在困擾中國的鐵銹地帶(rust-belt,指衰落的老工業地帶——譯者注)城市。資金拮據的國有雇主考慮采取裁員行動,據悉武漢鋼鐵(Wuhan Iron & Steel)是最新一家裁減大批工人的國企(編者注:據武鋼官方微信“幸福武鋼”消息,武鋼集團表示,目前并沒有“裁員”)。
90年代,市場化定價改革和“鐵飯碗”終身就業制度使數以萬計的國有中小企業倒閉,此前這些企業經營著從工業鍋爐到婚紗照的各行各業。如今國企占中國生產力的大約三分之一,占城鎮就業的比例更小,即便國企在某些較小城市仍占主導地位。
自90年代以來,多年迅猛增長和國家支持的廉價信貸使中國經濟中的很多部門積累沉重債務,并且對低迷沒有準備。近期,隨著煤炭、能源、鐵礦石和鋼材價格大幅下滑,重工業受到格外沉重的打擊。
曾幾何時,最大型的國有企業往往雇用數十萬工人——直到90年代后期的一場債務危機和經濟放緩迫使數以百萬計的工人提前退休,領取微薄的養老金。20年后,這些國企仍是所在城市最大的雇主和納稅人,仍然雇用數萬甚至數十萬工人,盡管債務負擔越來越重,盡管產品價格不斷下降。
中國媒體本周報道稱,中國最大鋼廠之一武漢鋼鐵將裁員多達1.1萬,盡管該企業否認了裁員之說。有關武鋼裁員的報道發表之前,靠近西伯利亞邊境的國有煤炭企業龍煤(Longmay)今年10月宣布裁員10萬。
盡管小型國有企業大多消失了,但在北京方面創建國家冠軍企業的努力推動下,最大的國企近年借助國家支持的貸款發展壯大。據北京理工大學(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教授胡星斗介紹,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后北京方面釋放的4萬億元人民幣刺激資金導致了國有企業的“盲目投資”。
北京策劃了大型央企的合并,但地方政府不愿邁出可能引發債務違約的步子,進行大舉裁員或關停過剩產能。
過去10年期間,武鋼兼并了華中地區一些規模較小的鋼廠,在中國南方打造了一家先進的新鋼廠,并挫敗了位于上海的國企寶鋼(Baosteel)主導市場的企圖。但現在鋼材價格已經下降,武鋼的前董事長鄧崎琳也已在中國的反腐敗斗爭中落馬;在經營較好的時期,脾氣暴躁的鄧崎琳在接受記者們的長時間采訪時一根接一根地抽煙。
有關武鋼裁員的報道讓人聯想起90年代就已相當完善的措施,如強迫年齡較大的職工或女職工“提前退休”,或者剝離非核心業務,由地方政府接手。一些經濟不景氣的城市出現了零星抗議活動,但中國迄今避免了20年前東北重工業地帶爆發的大規模示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