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全球經濟疲弱、需求不振,歐元與發展中國家貨幣貶值,11月中國出口降幅有所擴大;進口連續13個月下降,但受低基數等因素影響,與前三個月兩位數降幅相比,顯著收窄,好于市場預期。
瑞穗證券亞洲公司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向財新記者表示,鑒于當前中國經濟下行加速,國內產能過剩,大宗商品價格低迷,進口將繼續承壓,最樂觀預期也需到明年下半年才能企穩。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確定的6%的外貿增速不可能實現,建議明年外貿增速目標下調為零。
進出口均持續下跌
12月8日,海關總署公布數據顯示,11月中國進出口總值2.16萬億元,下降4.5%。
其中,出口1.25萬億元,同比下降3.7%,連續5個月下跌,跌幅較上月擴大1個百分點;進口9100億元,同比下降5.6%,連續13個月下跌,跌幅較上月收窄10.4個百分點;當月實現貿易順差3431億元,擴大2%。
按美元計,11月出口同比下降6.8%;進口同比下降8.7%;貿易順差541.03億美元。
經季節調整后,11月出口同比下降2.6%,進口同比下降9.2%。
前11個月,出口同比下降2.2%;進口同比下降14.4%;貿易順差3.34萬億元,擴大63%。
出口表現遜于預期,進口表現顯著好于預期。參與最新一期財新調查的16家金融機構,對11月出口同比漲幅的預測均值(美元計)為-4.4%;對11月進口同比增速的預測均值(美元計)為-13.2%。
沈建光指出,本月進口表現超預期直接源于出料加工貿易進口增長9.3%,外商投資企業作為投資進口的設備、物品同比增長10.5%,以及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物流貨物進口增加28.4%。
“進口同比增速顯著好于市場預期,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低基數因素影響。”招商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謝亞軒表示,從季節性規律來看11、12月往往進口規模往往高于10月,本月數據符合這一規律,但去年11月進口明顯低于10月,從而造成進口同比明顯改善。
謝亞軒指出,反觀其他數據,11月的PMI進口訂單分項、螺紋鋼、水泥價格均下行,六大發電集團耗煤量有所回升,但這可能與11月的低溫天氣有關。因此,僅以本月數據難以判定內需回暖。
進出口結構變化
出口結構方面,一般貿易進出口比重有所提升,貿易結構有所優化。前11個月,中國一般貿易進出口11.97萬億元,下降7.2%,占外貿總值的54.2%,較去年同期上升0.3個百分點。其中,出口6.81萬億元,增長1.9%。
機電產品出口增長,紡織服裝等傳統勞動密集型產品有所下降。前11個月,中國機電產品出口增長1%,占出口總值的57.6%。紡織品、服裝、箱包、鞋類、玩具、家具、塑料制品等7大類勞動密集型產品合計出口2.64萬億元,下降2.6%,占出口總值的20.8%。
出口地區方面,中國對美國、東盟出口保持增長,對歐盟、日本出口下降。前11個月,中國對最大貿易伙伴歐盟出口下降3.9%;對第二、三大貿易伙伴美國與東盟出口分別增長5%與3.7%;對日本出口下降8.9%。
同時公布的11月中國外貿出口先導指數為32,較10月回落0.8,表明2016年年初中國出口壓力仍然較大。
進口方面,原油、鐵礦砂、糧食、成品油等主要大宗商品進口量增加,煤、鋼材等進口量減少,主要進口商品價格普遍下跌。前11個月,中國進口原油增加8.7%,進口均價下跌45.6%;鐵礦砂增加1.3%,進口均價下跌39.7%;成品油增加0.9%,進口均價下跌39.1%;進口糧食1.13億噸,增加27.3%。
進口煤減少29.4%,進口均價下跌21.5%;鋼材減少12.3%,進口均價下跌8.4%。
“出口繼續疲弱,難以成為經濟企穩動力。”光大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徐高稱,中國經濟增速迫近6.5%增長底線,穩增長壓力上升,經濟企穩依然需要內需回升。因此,未來寬松政策有望顯著加碼,特別是在提高實體經濟投資意愿方面,一方面需要通過政策性金融機構直接支持項目推進,另一方面需要提高地方政府投資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