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新《預算法》實施的首年,在這一年里,我國發布的首份全面審計家底自然也就更加受到各界矚目。昨日,審計署審計長劉家義向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做了《2014年度中央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的審計工作報告》。《報告》披露,去年財政部、國家發改委等部門加大了預決算的公開力度,中央部門、央企等單位存在的違規使用資金等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善,但挪用、套取、虛報等字眼仍然頻繁出現在《報告》之中,包括保障房專資挪用等問題仍十分“刺眼”。
中央部門違規發福利超3億元
中央各部門“三公”經費等費用到底用了多少、用在哪、有沒有被浪費和濫用,總是每年度審計報告的核心問題之一。《報告》披露,本次審計的44個中央部門及303個所屬單位,抽查財政撥款預算2213.49億元。《報告》評價稱,這些部門2014年度預算執行總體較好,“三公”經費和會議費支出比上年下降27%,部門本級公務用車改革基本完成。
然而,這些改革成績卻難掩違紀的問題。《報告》指出,中央部門存在的問題主要集中在因公出國(境)、會議費、津補貼等方面。衛計委、貿促會等5個部門和單位的8個團組擅自更改行程或境外停留時間,如故宮博物院的5人團組在智利、巴西期間,擅自增加4個參觀城市,還向審計部門提供虛假行程單;海洋局等26個部門和單位超范圍、超標準列支或由企事業單位等承擔出國(境)費用1105.33萬元。
令人意外的是,各部門去年在津補貼方面出現的問題尤為嚴重,并且與前年相比呈現明顯抬頭之勢。《報告》公布,住建部、外交學院等40個部門和單位轉移、挪用或套取財政資金等2.54億元,用于發放勞務費、職工福利等;國土部、中國海事服務中心等36個部門和單位違規發放津補貼或獎金、實物等共計6466.41萬元。有業內專家告訴北京商報記者,在目前我國查處政府部門違法違規違紀使用資金問題如此高壓的情況下,各部門仍然暴露出如此多且明顯的問題,證明相關事前、事中的監管制度仍然留有空白。
央企違規經營損失近16億元
剛剛被中央巡視組公布了大量問題的央企,在本次《報告》中也沒能“幸免”。相比上一次,本次《報告》審計的央企數量增加了3家。不過令人欣喜的是,違規發放福利等問題金額卻在下降。
審計發現,14家企業存在超標準配置公務車、在工資總額之外發放薪酬福利等問題金額達8.57億元,相比前年減少了3億余元。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財政研究室主任楊志勇分析稱,這主要是由于以前央企中出現這類違規問題如果錢不花在管理者自己身上,很難被追責,但現在只要違反制度,即使錢花在別人身上,管理者也要承擔責任,這就增加了政策的震懾性作用。
然而,企業違規決策、違規經營造成重大損失仍難以忽視。抽查的474項重大經營決策事項中,有70項(占15%)存在未按規定程序決策、不符合產業政策、前期調查不充分等問題,造成損失浪費16.42億元,形成虧損或資產閑置354.45億元。審計移送的重大違法違紀問題中,有26起是集團公司及二級單位高級管理人員直接參與的,如上海市電力公司原總經理馮軍在所屬集體企業資產處置中,涉嫌違規決策、暗箱操作,使最優質的一家企業以最低溢價率定向轉讓給特定關系人。
土地出讓收入空轉虛增千億
今年《報告》中用大篇幅重點披露土地審計結果,此次土地審計時空跨度空前(6年、29個省),審計署抽查的范圍也是創紀錄的。去年,就曾有媒體提出,我國部分地區土地出讓金占據地方財政“半壁江山”,有些省份土地出讓收入總額甚至超過稅收收入。分散在國土、財政等部門的土地出讓金收支管理大多“封閉運行”,導致違規不斷、腐敗滋生。當時,業內就猜測,這次土地審計的成績單不會好看。
《報告》顯示,2008-2013年,我國29個省取得土地出讓收入13.34萬億元,支出12.93萬億元,土地出讓收入少征3664.23億元,通過收入空轉等方式虛增1467.78億元。而對于土地整治問題,中國土地勘測規劃院耕地保護和用地審批專家唐健直言,這一領域項目管理“運動員和裁判員不分”、“重申報、輕實施”、“檢查驗收走過場”等不規范現象普遍存在。
此外,北京商報記者梳理《報告》中對于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的跟蹤審計結果發現,近幾年,我國這項專資中出現的挪用問題卻愈發嚴重,而且這也是本次重點審計領域中為數不多挪用資金大幅增加的項目之一。《報告》顯示,去年有92.48億元專項資金被挪用于出借、還貸、資金周轉等,還有6.2億元被套取或用于彌補經費不足等,比前年增加了14億余元,而前年這一數據為57.99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