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無論是在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自由貿易區的數量在持續增長。
設立于本國的自由貿易區是通過特殊的經濟政策和手段開辟的特別經濟區域。各國設立自由貿易區的目的是以特別政策發展貿易,在此基礎上,以吸引國內外資金和高新技術,開發產業,擴大就業,形成區域優勢并將這種優勢向周邊輻射,從而帶動整個經濟的發展。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拉丁美洲、非洲、中東和東南亞地區相繼開始設立自由貿易區。而新型自由貿易區最早于1959年設于愛爾蘭的香農,它成為世界自由貿易區發展階段的分水嶺。時至今日,自由貿易區因其在經濟發展中的積極作用日益顯現而越來越受到各國的重視。如果說設立自由貿易區的初衷是發展對外貿易,那么隨著貿易和經濟發展,以及要解決的問題越來越多,自由貿易區的功能被大大擴展。目前世界上多數自由貿易區通常都具有進出口貿易、轉口貿易、倉儲、加工、商品展示、金融等多種功能,這些綜合功能大大提高了自由貿易區的運行效率和抗風險能力。
各國的自由貿易區在初創時由于條件不同,功能各異,管理水平也相差較大。但是,經過幾十年的競爭發展,各國自由貿易區的管理已逐漸趨向規范化,管理手段也大大改善。雖然管理體制各具特色,但共同之處是著眼于自由貿易區與城市功能的相互促進,超前進行整體規劃和建設。此外,各國在發展自由貿易區時,越來越重視發揮各自由貿易區的稟賦和比較優勢,因地制宜、有所區別地發展不同主導功能,避免功能同構,降低效率。
設立現代化新型自由貿易區,既是經濟發展的需要,也是經濟轉型的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