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近日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底,我國廣義貨幣供應量(M2)余額110.65萬億元,同比增長13.6%。這一數據雖然低于市場預期,但仍略高于去年初制定的13%的目標值。超過百萬億元的M2備受市場爭論,有人質疑,是不是“貨幣超發”導致了M2體量龐大?
事實上,M2的增加并不是由“超發”造成的。我國的貨幣供應量需要從3個層次來考量:M0、M1和M2。其中,M0被稱作流通中的現金,只有這一項是央行直接發行的貨幣總量;M1指的是狹義貨幣供應量,是M0加上企業的活期存款;M2是M1加上企業定期存款、個人儲蓄存款和其他存款。截至去年底,M0余額為5.86萬億元,M1為33萬億元,M2為110.65萬億元。
也就是說,接近45萬億元的儲蓄存款余額,加上30多萬億元的非金融企業存款,再加上其他存款和5.8萬億元的M0,構成了M2約110萬億元的總和。
從簡單的數字看,我國的M2已經位居世界第一。但是,衡量M2體量不能直接與其他發達國家的M2比較,由于統計口徑不完全相同,沒有可比性。
M2的高企一方面是由于儲蓄率較高。由于中國人比較重視儲蓄,國民儲蓄率超過50%,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貨幣總量偏高。更重要的是,直接融資占比大成為推高M2的關鍵。美國的直接融資大概占80%左右,他們的銀行貸款相對少,最后形成M2相對少;而我國的情況卻并非如此,我國間接融資也就是銀行貸款相對較高,人們把錢存到銀行,銀行再發放貸款給企業,企業拿到錢又存到銀行,這就導致企業存款大幅增加,成為M2走高的推手。
此外,外匯占款較高也推高了M2余額。在我國國際收支“雙順差”的背景下,購匯行為使央行每年被迫向銀行體系中注入大量貨幣。截至2013年底,我國外匯儲備已高達3.82萬億美元,這意味著超過110萬億元M2中,有約20萬億元是受外匯儲備增加的影響。
人們擔心的另一個問題是,M2余額高是不是會造成通貨膨脹,進而影響物價?事實上,如果央行能夠控制M2的增長率,將其保持在合適的水平,就不會導致突發性的物價上漲。GDP要增長、生產要增加、就業的工人要增加、工資要增加,所有這些都需要有貨幣去支持。
從我國的狀況來看,M2的增加也并未導致物價大幅上漲。最近十幾年來,我國物價漲幅平均在2%至3%,而經濟增長水平近10年在9%至10%附近。可以說,中國經濟實現了相對的高增長和低通脹,貨幣政策為經濟的平穩健康發展創造了穩定的貨幣金融環境。
當然,M2持續高速增長也會對通脹形成較大壓力。“在粗放型發展方式下,單位GDP往往需要占用較多的金融資源。”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認為,當前必須將重點放在發展方式的轉變上。
控制信貸增速,大力發展直接融資也是可行的路徑。連平認為,當前來看,股市、債市等在社會融資中占比還較低,因此必須大力發展股市、債市等直接融資渠道,持續改善社會融資結構,從而實質性地降低M2的增長動力。同時,增強匯率彈性,努力促進國際收支平衡也將有利于減輕外匯占款增長對M2總量帶來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