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家厲以寧今日在第十三屆中國經濟論壇上表示,國進民退,國退民進都不是目標,需要通過制度創新和企業改革完成國企和民企在市場中的合作關系,使兩者在競爭中雙贏。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全面深化國資國企改革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對于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要“以管資本為主加強國有資產監管,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組建若干國有資本運營公司,支持有條件的國有企業改組為國有資本投資公司”。
對此,茅于軾(微博) 在發言中表示,國有資本體制的改革的核心在于右直接管理企業向管理資本轉變。他指出,國有資產也有良莠之分,而資本天生具有流動性,可以通過對資本的管理,撤出生產過剩、產能過剩、效益不好的企業,從而更大的發揮國有資本的作用。他表示,資本的力量不是看資本本身的數量多少,而是看資本所控制的數量多少。
如何落實國有資本的體制改革?國資委副主任黃丹華今日在會上表示重點在于“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對此,茅于軾指出,混合所有制經濟的發展無論對國企、無論對民企都有極大的意義。“對國企來說門檻降低、放開,歡迎人家進入國有的資本的配置要作為企業的調整,隨著今后經濟的發展走向混合經濟所有制,混合經濟所有制它能夠真正的建立法人治理結構,而且是完善的健全的法人治理結構。”
在他看來,國有企業國企走股份制道路、走上市公司道路,意味著企業完全按法人治理結構來調節,通過股東會、監視會、聘任總經理進行結構治理和管理。他表示,一旦實現,國企就能夠跟民營企業保有同等地位,都成為獨立的市場主體,共同既競爭又合作。
而在國企改革的同時,茅于軾提出民營企業的競爭體制也同時需要轉型。他表示,很多民營企業是從小企業成長起來,帶有小生產者的意識,不適合現代的意識。民營企業需要走向混合經濟道路,讓其他經濟成分進來,從而加速民營企業的發展、壯大。對此他特別提到亮點,第一,是鼓勵民營企業打破家族制的范圍,從傳親到傳賢。第二,實行員工持股。他表示,員工持股是發展混合經濟的一個方法、一條道路,但具有更深遠的意義。
茅于軾表示,根據經濟學理論,利潤是有物質資本投入和人力資本投入共同結合而產生的, 因此利潤應當不僅僅歸物質資本投入者所有,人力資本的投入者只能夠從工資中取得自己的收入。“工資是成本中來的,要讓人力資本的投入者也像物質資本投入那樣有一定的比例分享利潤,這才合理。”他強調,不僅對民企如此,員工持股對國企同樣重要,這個是調動職工積極性的方法,也是走向社會和諧的一個重要方面。
他稱,企業走向混合所有制也是合作和競爭、民企跟國企各種所有制發揮各自的長處,國企資本雄厚、裝備先進、人才聚集,民營企業創新能力強,兩者需要在好的體制下才能更大的發揮作用。他還指出,當前最大的制度紅利是社會和諧紅利。這就需要通過改革讓其逐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