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前10個月,日本進出口僅增長了1.1%,歐盟進出口下降了2.1%,美國進出口增長了4.2%。而我國在這樣的國際環境下仍然增長了6.2%,且在質量、效益和結構的提升優化上均有可喜進展。專家表示,今年我國外貿有望進一步回暖,預計增速可能會好于去年
“雖然與預計的目標有一定差距,但2012年我們的進出口表現,可以說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是最好的。”在1月10日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海關總署新聞發言人、綜合統計司司長鄭躍聲作上述判斷。
海關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外貿進出口總值38667.6億美元,比上年增長6.2%。其中出口20498.3億美元,增長7.9%;進口18178.3億美元,增長4.3%;貿易順差2311億美元,擴大48.1%。
“去年前10個月,日本的進出口僅增長了1.1%,歐盟的進出口下降了2.1%,美國的進出口增長了4.2%。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對外貿易進出口仍然增長了6.2%,且在質量、效益和結構的提升優化上均有可喜進展,應該說這一成績的取得實屬不易。”鄭躍聲強調說。
值得關注的是,剛剛過去的2012年12月份,我國進、出口規模雙雙創下歷史新高。當月,進出口總值為3668.4億美元,同比增長10.2%。其中,出口1992.3億美元,增長14.1%;進口1676.1億美元,增長6%。專家表示,今年我國外貿有望進一步回暖,預計增速可能會好于去年。
在鄭躍聲看來,導致去年我國外貿增速回落、未能完成預期目標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首先是外需疲軟導致的訂單下降。伴隨著歐債危機深化,歐美日等主要經濟體的制造業持續萎縮,失業率屢創新高,拖累了全球經濟復蘇的進程,直接帶來了市場需求的不足。
國內生產成本上漲削弱了出口競爭優勢。國內生產成本的上漲,一方面來源于勞動力成本的提升,另一方面由于人民幣的升值。人民幣的升值,直接導致了約七成企業經營綜合成本的上升。
國際貿易保護主義盛行導致了外貿環境的惡化。去年,我國出口產品共遭遇72起貿易救濟調查,無論是從數量還是從涉案金額上看均為歷年新高。我國已連續17年成為全球遭受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隨著歐美等發達國家貿易保護主義的盛行,一些新興市場國家也在頻頻效仿,貿易壁壘層出不窮、花樣翻新,涉及的產業在不斷擴大,我國國際貿易環境趨向惡化。
內需走弱帶來了進口動力不足。國內經濟自主的持續減速和直接利用外資規模的下降,導致了對進口需求的抑制。據悉,如果剔除價格因素的影響,2012年我國實際進出口的物量僅增長了5.7%,這比2011年回落了5.9個百分點。
與2012年相比,諸如全球經濟復蘇乏力、國內生產經營成本上漲等不利因素今年仍然存在,但一些積極、有利的因素也在增加。“比如說,國際上一些主要經濟體經濟刺激政策可能使世界經濟增速停止下滑,國內各項促進外貿穩定增長的政策效果也會逐步加以釋放等。”鄭躍聲說。
鄭躍聲表示,在堅持穩中求進的總基調下,隨著今年一系列促外貿穩增長政策措施的貫徹落實,穩定進出口增長的正能量有望進一步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