較真鑒定:視頻展示的不可能是可吸入顆粒物
要點:
1、可吸入顆粒物用“微距“也拍不出來。
2、網傳拍攝者是攝影師馬海波,這是謬傳。
3、流傳視頻的效果和特效用的飛塵視頻素材效果相差無幾。
查證者:李敏 王楊
今天一個10秒的短視頻在社交網絡上瘋傳,這個視頻被不少博主描述為“攝影師在4000流明燈光下用微距鏡頭拍攝的北京霧霾”,視頻里疑似顆粒物的東西簌簌落下,看起來十分嚇人,有網友觀后評論“這樣的空氣吸進去要死人”
這個10秒的短視頻在社交網絡上瘋傳
《較真》初步判斷,不論視頻拍攝的真假,里面飄揚的顆粒物都不可能是可吸入顆粒物。要知道空氣中有各式各樣的懸浮顆粒物,比如灰塵、花粉、以及排放到大氣中的廢氣物質經過化學反應形成的顆粒物等。資料顯示,較大的顆粒物(粒徑大于10微米)無法通過鼻子和咽喉,而粒徑小于10微米的顆粒則可被人吸入,被稱為可吸入顆粒物,即PM10和PM2.5。視頻里展示的顆粒物,很可能是能被鼻咽自動過濾的大顆粒物,而PM2.5這樣的小顆粒物,只有使用電子顯微鏡才能觀察到。也就是說,肉眼、拍攝看不見的東西才是最有害的,目前也有不少專業人士已經從這個角度辟謠。
這個視頻究竟是不是真的,《較真》進行了一番查證。
時間最早的一條微博顯示,這個視頻的拍攝者為攝影師馬海波,不少博主的發文和媒體報道也提到這條信息。《較真》發現,攝影師馬海波有微博賬號,但是他并沒有在微博上發過這條小視頻,為了進一步驗證,《較真》找到了馬海波的聯系方式,進行了溝通驗證。馬海波稱:“我不是原作者,我是從朋友圈里保存下來轉發朋友圈的”,而視頻的原作者是誰,他也不知道。
與此同時,《較真》發現有網友質疑視頻的真實性,@木木木瓜哥稱,“這是國外的特效素材中的一段視頻素材,是專用于需要視頻特效的作品中帶有50%灰度蒙版的實拍塵埃素材。這個素材很多做后期的人都有。而且,如果PM2.5真大到能用微距拍下來,那它就根本不可怕了”。但是《較真》嘗試聯系該網友無果,流傳視頻究竟是不是特效視頻素材也難以驗證。
不過順著這條線索,《較真》下載了一些視頻愛好者喜歡用的“實拍煙塵素材”,結果發現,這些素材呈現出來的視覺效果和流傳視頻相差無幾。因此,現在可能的結論是:1、流傳視頻其實只是一段視頻素材,這個傳播只是個噱頭。但要找到一模一樣的視頻猶如大海撈針。2、流傳視頻真的是網友在霧霾天拍的,但和視頻素材對比效果相差無幾,這說明霧霾天的拍攝“效果”其實并不特別。
特效用飛塵視頻素材和流傳的霧霾視頻效果相差無幾
《較真》又求證了有多年視頻拍攝制作經驗的專業人士朱老師。他提出三點參考意見:1.嚴重懷疑4000流明拍出比現視頻亮很多;2.不管用多微距來拍攝,PM2.5和PM10都不會拍出視頻中的效果,只能是像棉絮那樣大的顆粒才有可能;3.按照正常經驗,視頻最后有三個光斑,應該是落塵單個顆粒附著在鏡頭上形成的,光斑數量這么少證明鏡頭中看到的東西比正常可見灰塵還要大,更不可能是PM2.5或者PM10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