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晚上7點,來自卡塔爾的滿載14.5萬立方液化天然氣(LNG)的“藍天”號運輸船順利停靠在浙江舟山LNG接收站一期工程碼頭。作為首個由民營企業新奧集團投資的LNG接收站,浙江舟山LNG接收站也在這一天開始正式運行。
一周之前,中海油深圳迭福LNG項目正式投入運行。現在,中國國內建成并投入使用的LNG接收站已經達到19個。
按照官方的改革思路,這些由能源企業巨額投資的接收站,將要開放給第三方企業使用。
8月3日,國家發改委發布《油氣管網設施公平開放監管辦法(公開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監管辦法》),提到運營原油、成品油、天然氣管道(不含城鎮燃氣設施)、液化天然氣接收站,地下儲氣庫的油氣管網企業,在具備剩余能力的前提下,將管網資產無歧視地開放給符合條件的第三方企業。
去冬今春天然氣出現供應緊張之后,中國的天然氣體制改革正以一種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快實施,油氣管網開放正是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
但開放管網設施,意味著下游市場被爭搶,管網設施企業對公平開放似乎并不著急。
公平開放的動力何在?這是油氣管網設施開放面臨的最大困境。
“剩余能力”計算是關鍵
現在國內的油氣管網資產主要集中在“三桶油”手里。
截至2017年底,中石油掌握著全國68.9%的原油管道、76.2%的天然氣管道和43.2%的成品油管道。其次中石化有著全國最大的成品油管道和約15%的天然氣管道。而中海油擁有著全國最多的LNG接收站。
此次新修訂的《監管辦法》提出,油氣管網設施運營企業應在油氣管網設施具有剩余能力的情況下,無歧視地與符合開放條件的用戶簽訂服務合同,按照合同約定向用戶提供油氣輸送、儲存、氣化、裝卸、轉運等服務。
在設施企業可以提供的服務上,發改委鼓勵油氣管網設施運營企業根據市場需求和設施運行特點提供年度、季度、月度及可中斷、不可中斷等多樣化服務。另一方面,國家發改委也要求,管網運營企業無正當理由不得拖延、拒絕與符合開放條件的用戶簽訂服務合同,不得提出不合理要求。
在收費標準上,管網設施服務價格實行政府定價或政府指導價的,油氣管網設施運營企業按規定的價格收費;實行市場化定價的,供需雙方協商確定。
陽光時代律師事務所天然氣事業部負責人陳新松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管網運營企業有剩余能力,是管網設施公平開放的前提。但是此次文件并沒有明確每基礎設施的計算標準,只是模糊地說道由運營企業自己“科學計算”,缺乏操作細節。
“比如一條長輸天然氣管線,有2億立方米的剩余能力,有5家用戶共提出了5億立方米的開放需求,給誰呢?”深圳市博軼咨詢公司總經理楊常新認為,長輸管線服務費由政府定價,5家企業報價都達到了政府限價,此時是否還能提高價格?管線開放給誰,是采用招投標方式、按照申報時間先后確定,還是運營企業自行選擇?由于文件對此并沒有清楚說明,想象空間比較大。
根據一位天然氣從業者的估算,2017年,國內天然氣長輸管線在60%以上,而LNG接收站,除了廣西和海南的,利用率約在70%。也就意味著,天然氣主干管線有約四成的剩余能力,LNG接收站有約三成的剩余能力。
“數據不一定準確,僅供參考。”該人士向記者強調。
由于油氣管網資產主要掌握在“三桶油”手里,長期以來,管網資產的相關數據并未公開過。
中石油規劃院一位人士告訴記者,實際上 中石油規劃院一位人士告訴記者,實際上并不是國家發改委在文件中不公布,主要問題在于現在還沒有一個政府、企業和用戶都確定的剩余能力計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