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足凝望這一隅山水,“扎哈淖爾”探索出一條“采礦愚公移山、復墾綠水青山、轉型金山銀山”的高質量綠色發展之路。從“塵土飛揚卷黃沙”到“林海蒼茫鎖高原”,從“煤海嬗變映初心”到“綠色發展擘畫卷”,由“黑”到“綠”,由吟詠到贊頌,變幻的是顏色,不變的是從“生態佳”邁向“生態+”的不懈追求。
電能替代的“綠色革命”:從柴油轟鳴到電能驅動的跨越
在扎哈淖爾露天煤礦生產現場,120噸級純電動礦用卡車正在有序作業,這些“大塊頭”看似與傳統礦卡無異,卻藏著顛覆行業的綠色密碼——它們以磷酸鐵鋰電池替代傳統柴油機,充電1小時可連續工作5小時以上,單日土巖剝離量達2.1萬立方米,較同噸位燃油礦卡運行成本降低62.7%,年碳減排量達7351噸,相當于種植40萬棵冷杉。
“過去礦場里柴油味刺鼻,機器轟鳴震得人頭疼。現在電動礦卡跑起來沒什么噪音,還能‘吃’電‘吐’力,環保又高效。”操作司機王師傅一邊監測著車載屏幕,一邊介紹。數據顯示,10臺電動礦卡每年可減少柴油消耗2360噸,降低運營成本1179余萬元,真正實現了“省錢又減碳”的雙重效益。
這項技術突破背后,是一場艱苦的科技創新攻堅戰。針對高寒地區低溫環境下電池性能衰減、重載上坡動力不足等難題,研發團隊攻克了多支路充放電、電池均衡冷卻、能量回收等核心技術,獲得5項國家專利,讓“大塊頭”在-30℃的極寒天氣中依然能穩定作業,打破了國外對大噸位電動礦卡技術的長期壟斷。
從“油改電”到“零碳鏈”:構建礦山綠色經濟生態
純電動礦卡只是綠色轉型的冰山一角。沿著“源—網—荷—儲—用”的循環經濟脈絡,一幅“零碳礦山”的全景圖正徐徐展開。
135臺無人駕駛寬體車組成“綠色運輸軍團”,無人駕駛自卸車智能線控依托礦山4G/5G專網,將運行數據通過“彩虹光束”傳送至“智慧礦山無人運輸平臺”……
2024年開始,扎哈淖爾露天煤礦與易控智駕共同合作,投入33臺增程式無人駕駛礦用卡車編組試運行。截至目前,無人駕駛車累計運行里程超77萬公里,剝離產量超525萬立方米,綜合效率可達人工效率的90%,節油率可達20-30%,日有效作業時長從19小時提升至最高21小時,實現安全生產零事故,為大規模應用奠定了堅實基礎。
更令人矚目的是技術創新的“多點開花”:國內首臺“鋼鐵螳螂”步履式挖掘機實現落地應用、國內礦山首臺鋼絲繩自動巡檢潤滑機器人投入使用、我國首個露天礦“北斗+5G”全自動無人機巡檢項目等一些列科技成果,推動礦山向“無人化、智能化、低碳化”邁進。

生態修復的“草原奇跡”:從礦山復墾到“生態綠洲”
在礦區西北側,一片綠意盎然的生態綠洲與遠處的煤田形成鮮明對比。近年來,扎哈淖爾露天煤礦以“地形重塑、土壤改良、植被重建”為核心,實施六大生態修復工程,累計投入6.7億元,治理面積達2.53萬畝,讓礦山煥新顏、變“綠島”。
“我們采用‘工程措施為輔,生物措施為主’的技術路線,先通過客土覆蓋、修建灌溉系統改善立地條件,再選用耐寒耐旱的羊草、冰草等本地物種進行植被重建,最終實現‘自維持、免維護’的近自然生態。”生態修復工程師齊工介紹道。如今,到界排土場植被覆蓋度達90%以上,較全國草原綜合植被覆蓋度高出34%。野兔、沙狐等野生動物重返家園,曾經的“生態瘡疤”成為草原生態鏈的重要節點。同時,依托自然資源部“一中心一基地”創新平臺,全力推進生態修復人工維護少人化、動植物多樣化、養護管護簡易化、經濟作物增收等壓降成本技術方案,建立科學、穩定、可持續的生態修復“歸還”模式,完成“用地—采礦—復墾—還地”的綠色可持續循環發展,2.3萬畝排土場變草原新牧場,實現了“還地于民”目標,這項“變廢為寶”的生態工程,更成為高寒地區礦山修復的標桿。
從“烏金滾滾”到“綠色經濟”,從“生態赤字”到“生態盈余”,扎哈淖爾露天煤礦的轉型實踐,正是我國傳統產業綠色低碳發展的縮影。當科技創新與生態保護同頻共振,當產業升級與綠色發展深度融合,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金山銀山”與“綠水青山”不再是選擇題,而是生存的“必答題”。
闞興佳 邢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