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與物聯網的服務能力各有千秋。機器人勝在直觀可感,物聯網長于無處不在。若二者不可得兼,究竟該選擇哪種服務呢?其實這主要看消費者的個人喜好。不過僅就旅游業而言,盡管機器人可以當個貼心的旅伴,但以目前的技術水平,這個旅伴似乎還不能勝任各種各樣的環境與地形。相比之下,物聯網則更能提供形影不離、隨叫隨到式的服務。目前,一些旅游景點和旅行公司的確已經開始了運用物聯網發展智慧旅游的初步嘗試。
物聯網發展到今天,經歷了一個由重終端設備研制到重服務平臺開發的過程,具體到旅游物聯網,這也同樣是一條必經之路。不過,在產業既有的基礎之上部署設備并不是一件難事,旅游物聯網將很快進入平臺開發階段。避免徒有強大硬件而軟件軟弱的誤區才是旅游物聯網布局的重中之重。旅游景點斑斕多姿,無一相同,智慧旅游應用開發也需隨機應變。
首先,智慧旅游應用開發應因地制宜。旅游景點分為自然和人文兩類,根據場景的不同,相應的服務也當有所差異。自然景點安全事故高發,物聯網應用需注重安全防護。例如在山地為游客提供森林火災、滑坡等潛在威脅的預警,在水域則及時傳遞洪水、風暴潮等災害的發生信息。人文景點承載著大量歷史記憶,然而傳統的呈現形式相對單一。物聯網搭配增強現實(AR)技術可以讓游客在追溯史事的過程中獲得更多真實感。當人們經過一件文物或一處遺跡,設置在附近的物聯網終端可及時感應并推送有聲有色的相關AR內容,讓游客領略過去與現實的交錯重疊。稍顯沉悶的旅游場景會頓時變得生動起來。
再者,開發智慧旅游應用需因時制宜。不同的季節、不同的天氣甚至一天之中不同的時間都可以賦予旅游景點不同的外觀與內涵。將季節、天氣、日夜等等納入物聯網的感知目標,進而向游人推送何處適合納涼、何處觀雨最有情調、何處賞月氛圍最佳等信息,便可充分利用優質旅游資源,為游客提供更好的旅行體驗。當然,與此同時,運營方還需利用物聯網對人流與時段進行合理的調配,避免因一窩蜂式的趕場而將賞景變成看人。
最后,推送智慧旅游應用還當因人而異。不同的人群對同一旅游景點的期許有所差異,物聯網可以利用收集到的旅客信息最大化地滿足每一位游客的需要。大多數人并不喜歡暴露太多個人信息,但物聯網通過生物識別、機器視覺等技術采集游客信息就足以推出個性化服務。例如當一名兒童在參觀博物館時,根據外貌感知到游客年齡較小的物聯網可以將展品介紹切換到未成年人版本;當老年人進入面積較大的旅游區時,物聯網則可以隨時向其提供附近的空閑座椅等信息。
總之,當前大環境有利于智慧旅游發展是一回事,把智慧旅游發展好則是另一回事。景點千差萬別,游客千人千面,開發智慧旅游應用自然也不能一勞永逸,而應實事求是,勤于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