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全國林業廳局長會議12月29日在北京開幕。國家林業局黨組書記、局長賈治邦強調,中國將繼續加快林業發展,力爭到2020年森林面積比2005年增加4000萬公頃、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13億立方米,為綠色增長和可持續發展作出新貢獻。
賈治邦指出,可以預見,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中國林業仍將處于重要的戰略機遇期和黃金發展期,社會對林業的多樣化需求會更加突出,林業必將肩負更加光榮的使命、承擔更加繁重的任務。根據當前外部形勢的發展變化和林業實踐的逐步深入,必須緊緊圍繞國際國內戰略大局,準確判斷和把握林業的新形勢和新任務。
——促進綠色增長,必須充分發揮林業的重要作用
綠色增長是一種資源節約、環境友好、人與自然和諧的發展模式,是一條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的發展道路,體現著科學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2012年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已把綠色增長確定為大會主題。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呼吁,各國要促進綠色增長,以修復支撐全球經濟的自然生態系統。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明確要求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國家“十二五”規劃對綠色發展作出了具體部署。推動綠色發展,促進綠色增長,需要良好的生態環境提升承載能力,需要綠色的資源能源支撐經濟發展,需要先進的生態文化引領時代潮流。胡錦濤主席在首屆亞太經合組織林業部長級會議上指出,森林在推動綠色增長中具有重要功能,要高度重視林業在實現綠色增長中的重要作用,并再次重申“中國將繼續加快林業發展,力爭到2020年森林面積比2005年增加4000萬公頃、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13億立方米,為綠色增長和可持續發展作出新貢獻”。這就要求必須加快發展現代林業,全面增強林業多種功能,進一步提升林業促進綠色增長的能力和水平。
——應對氣候變化,必須充分發揮林業的特殊作用
應對氣候變化是人類共同面臨的嚴峻挑戰,國際社會正在為此作出不懈努力,想方設法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森林具有吸碳、儲碳和替代功能,是地球陸地上最大的儲碳庫和最經濟的吸碳器,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發揮著特殊作用。利用森林碳匯進行間接減排,既可以實現減排目標,減緩氣候變暖,又可以改善生態狀況,拓展經濟發展空間,實現一舉多得。剛剛閉幕的德班氣候大會通過決議,決定建立德班增強行動平臺特設工作組,實施《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并啟動綠色氣候基金。這就意味著國際社會最遲將于2015年制定一項約束所有締約方減排的法律文書,并于2020年開始生效實施。保護和增加森林資源,減少毀林和森林退化,已成為國際社會應對氣候變化的廣泛共識和共同行動。當前,我國正處于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的關鍵階段,發展經濟的任務十分繁重,二氧化碳排放量將長期保持較高水平,面臨著越來越大的減排壓力。隨著應對氣候變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如何為國家經濟發展贏得更大空間,已經成為務林人的重要任務。我國森林資源豐富,且大多是中幼林,提高質量、增加碳匯的潛力很大。在發展經濟與減少排放的雙重壓力下,必須繼續加強森林資源培育,如期實現2020年林業“雙增”目標,全面提升林業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
——擴大國內需求,必須充分發揮林業的拉動作用
在國內通脹壓力不減和外部需求明顯下降的情況下,保持我國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必須更多依靠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拉動。目前,我國農村消費能力和消費水平普遍偏低,擴大消費需求的潛力主要在農村、在山區。農民的消費愿望很強烈,消費需求很旺盛。通過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將40多億立方米森林資源確權到戶,讓農民獲得了價值2萬多億元的家庭財產和27億多畝林地的承包經營權,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發展林業的積極性。許多農民通過經營山林實現發家致富的愿望后,一方面開始購置家電、汽車、房產等大件商品,逐步改善生活條件,另一方面紛紛購置大量林業生產資料,用于擴大林業再生產,有力地提升了農村消費能力,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如果依靠科技進步和精耕細作,將我國林地畝均產出由目前的200元提高到與耕地相當的1000元,僅27億畝集體林地產值就可高達2.7萬億元,農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費能力將會進一步提高,極大地增強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尤其林產品是市場緊缺的綠色健康產品,加快林業發展,不會導致產能過剩,更不會形成經濟泡沫,只會增加有效供給,擴大消費需求,持久地拉動經濟發展。
——加強扶貧開發,必須充分發揮林業的關鍵作用
當前,我國扶貧開發已經從以解決溫飽為主要任務的階段,轉入鞏固溫飽成果、加快脫貧致富、改善生態環境、提高發展能力、縮小發展差距的新階段。穩定解決扶貧對象溫飽、盡快實現脫貧致富成為現階段扶貧攻堅的首要任務。我國現有592個國家級貧困縣中496個在山區,全國56%的人口集中在山區。山區森林面積占全國的90%,分布著6000多種經濟植物、豐富的野生動物和森林景觀資源,開發潛力巨大。林地是山區農民最重要的生產資料,林木是山區農民最寶貴的綠色財富,林業是農民最適合的就業門路。大力發展貧困地區林業,既可以改善當地生態狀況,增強自身發展能力,又可以促進農民就業增收,加快脫貧致富步伐,是山區扶貧開發的主要途徑和關鍵所在,是深受農民歡迎的造血扶貧、綠色扶貧和長效扶貧。近年來,許多山區農民林業收入已占到純收入的60%以上,成為就業增收的主要來源。《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要求,2015年貧困地區森林覆蓋率要比2010年底增加1.5個百分點,力爭實現1戶1項增收項目;2020年貧困地區森林覆蓋率要比2010年底增加3.5個百分點,初步構建特色支柱產業。這對林業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必須加強森林資源培育,積極發展綠色富民產業,為加快貧困地區農民脫貧致富步伐、奪取新一輪扶貧開發新勝利作出更大的貢獻。
——建設文化強國,必須充分發揮林業的引導作用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作出了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戰略部署,要求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大的精神力量。森林作為人類的搖籃,既是一座循環再生的資源寶庫,又是一座博大精深的文化寶庫,在孕育、發展、繁榮和傳承人類文化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自古以來,森林就是文人墨客的創作源泉,留下了許多以樹木山水為題材的名篇佳作,至今還在激發人的斗志、凈化人的心靈、陶冶人的情操,有的甚至成為民族精神的象征。尤其是興起于森林、繁榮于森林的生態文化始終倡導“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對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產生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一些中外思想家甚至認為,要解決人類當前面臨的生態危機,必須汲取兩千多年前中國古代思想家崇尚自然的智慧。隨著林業的不斷發展,近年來我國生態文化建設全面加強,創作了大量生態文學作品,建立了完善的生態文化傳播平臺,已經成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內容。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新形勢下,必須進一步推動生態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引導人民牢固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的理念,更加自覺地建設生態文明、推動科學發展。
賈治邦強調,總的來看,新形勢新任務既為林業改革發展提供了良好機遇,又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中國現代林業發展水平還比較低,林業的功能還不健全、不平衡、不協調,有的功能甚至還沒有認識到,難以適應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迫切需要。今后,必須繼續把提升林業多種功能、滿足社會多樣化需求作為林業工作的重要任務,努力開創現代林業科學發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