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省經濟發展最活躍的泉州,“環保風暴”越刮越猛:去年8月下旬,一場針對化工、印染、制革、造紙四行業環保違法企業的停產整頓行動全面啟動,194家環保違法企業被斷水斷電;時隔不到兩個月,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安平橋周邊103家工業污染企業成為整頓對象;去年年底,首批20條小流域水環境的整治工作如火如荼展開,1000多家污染企業被關閉取締、停產整頓;今年5月,泉州又對331家違反環保法律法規的企業實施停產整頓或關閉。
和泉州一樣,福建省越來越多的地方政府和企業感受到環保“緊箍咒”帶來的壓力,環保執法正從一場兩場大風暴,漸變為常年頻刮的“四季風”。
在去年6月省委、省政府工作檢查總結會上,省委書記孫春蘭指出,在環境資源保護上,要節約利用土地,保護好水資源,下工夫解決好經濟增長日益受到資源與環境約束的突出問題,發展絕不能以破壞資源、犧牲環境為代價。
為此,福建省持之以恒落實環保監管“一崗雙責”,完善考核辦法,將環保監管職責納入各級政府及部門政績考核,作為干部評價、提拔和使用的重要依據。對沒有完成年度環保工作目標,或發生環境事故造成惡劣影響的,將對相關領導和責任人進行行政監察、效能告誡,并在環保評先評優中實行“一票否決”。
今年初,省委、省政府連續第四年將水源保護和流域整治列為為民辦實事項目,大力整治畜禽養殖污染、石板材行業污染、工業園區污染等,斥資15億元實施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力爭到2012年農村環境“大變臉”。同時,福建省對環保違法行為保持高壓態勢。深入開展“整治違法排污企業、保障群眾健康”環保專項行動,對重金屬、危險廢物處置污染企業違法行為予以堅決整治。今年內,各地將完成集中式飲用水源保護區內違法企業、排污口的取締整治,完成衛生安全防護距離內居民的搬遷,完成沿江化工企業和礦山尾礦區環境安全隱患排查整治,完成沿江非法小礦點的取締,確保不發生重大的突發環境問題。
淘汰耗能高、污染大、效益低的落后產能,給先進的產能騰出更大的發展空間,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泉州市在關閉“五小”等污染企業的同時,加大節能“五新”(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新產品)的推廣力度,一大批節能減排綠色項目紛紛上馬。
2011年起,泉州市著手實施5個國家級重大節能改造項目,以及20個省級和30個市級重點節能與循環經濟項目。三明市積極推進節能減排,加快實施新型干法水泥、火電“上大壓小”、煤矸石發電等項目,先后完成了82項廢水深度治理項目和34項SO2減排工程,實施313項結構減排項目;同時大力發展綠色產業,年產值超百億元的生物醫藥產業鏈初步形成。
節能減排動真格,倒逼出綠色發展,八閩山更綠,水更清,天更藍。經環保部核定,福建省已連續五年完成國家規定減排硬指標。省環保廳最新發布的今年一季度環境質量狀況數據顯示,全省城市環境空氣質量總體良好,保持在國家二級空氣質量標準水平。全省9個設區市的31個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為99.4%,較上年同期提高了26.1個百分點,水質明顯改善。全省12條主要河流省控監測斷面的水質達到或優于國家三類標準的水質比例占95.2%,比上年同期提高了0.4個百分點。森林覆蓋率繼續位居全國首位,生態環境狀況指數繼續居全國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