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高碳時代,需要理性設計低碳指標和標準,要有明確的導向性、連續性、有效性和廣泛的社會參與性
中國低碳網訊 告別高碳時代,發展低碳經濟,這不僅是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更重要的是中國踐行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我國已經明確向全世界承諾,相對于2005年的水平,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在2020年下降40%至45%,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例提高到15%。保障我國能源需求,又要考慮低碳因素,我們需要對各種能源進行比較評估,分析碳排放量、經濟性、穩定性、安全性和潛力、生態環境影響等。
實現低碳與發展的雙贏,提高碳生產力是基礎。當前乃至于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我國化石能源尤其是煤炭占據能源消費總量中壟斷地位的狀況短期不可能改變。化石能源高碳,但是穩定、低成本,符合當前的工業化城市化發展需要,而且也可為高成本的無碳能源的發展提供資金。在這種情況下,長時期大規模利用化石能源,關鍵是提高能源效率,提高單位碳排放的產出。
低碳消費是低碳發展的根本。技術是一種解決途徑,但是,技術開發是有成本的,技術應用需要時間,有滯后效應,而且技術也有雙重性,有低碳技術,但多數技術是促進消費的技術。如果促進消費的技術發展快于低碳技術的發展,技術發展的凈效應甚至可能是負面的。此外,在發展中國家消費水平提高的速度通常高于低碳技術進步的速度。低碳消費對生產有一種引導和推動。如果消費者選擇低碳產品,技術創新、企業生產、儲藏運輸,均會向低碳努力,以提高競爭力。消費者行為的改變可以減少碳排放需求,例如,消費者采用可持續交通,低碳出行,顯然可以減少能源消費和碳排放。
構建低碳城市,必須要提高能源效率,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作為發展中國家,雖然我國能源消費增長比較快,但是實現哥本哈根協議和坎昆協議規定的全球溫升控制在2度以內的目標,人均溫室氣體排放量不僅不可能超過發達國家當前的水平,而且必須盡快降低增長速度,盡早到達排放峰值。
首先,我們需要加大力度,全面提高建筑能效。我國現有存量建筑能效普遍偏低,每年新建建筑規模巨大。生活水平的提高,需要舒適的生活環境和家居條件。成熟經濟體能耗和排放的五分之二均在建筑屋內,因而降低建筑能耗有著很大的空間。其次,城市工業需要轉型。我國一些高耗能的產品,其實都已經接近飽和甚至達到飽和,如果品質提升、效率提高,能源的效率也就提高了,這樣就可以減少能源消耗。再有,調整產業結構,工業在整個產業結構中所占比重下降,第三產業在整個產業結構中的比重上升,低能耗的第三產業得到大力發展,那么整個經濟結構就更加低碳化。
同時,要大力推廣新能源技術的應用和可再生清潔能源替代,比如太陽能熱水器、農村沼氣的使用、發展風電等。我們還需要進一步提升節約消費的意識,養成低碳生活的習慣。
告別高碳時代,需要理性設計低碳指標和標準,要有明確的導向性、連續性、有效性和廣泛的社會參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