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十幾年在全球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氣候變化的不利影響直接威脅東盟與中日韓的糧食安全和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通過廣泛合作科學應對氣候變化對農業和糧食安全的影響,已成為本地區各國的重要共識。”中國農科院副院長劉旭說。
劉旭是在29日在京舉行的“東盟+中日韓氣候變化與糧食安全區域研討會”上作上述表示的。研討會由聯合國糧農組織、世界氣象組織和東盟秘書處發起,中國農科院主辦。來自東盟各國、中、日、韓及國際組織的30多位專家參加研討。
會議圍繞氣候變化與糧食安全的主題,評估氣候變化對本地區農業生產已經產生的影響,分析氣候變化對糧食安全的危害,探討應對氣候變化的技術選擇和合作機制,提升本地區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
中國農科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所長梅旭榮認為,本地區人口眾多,人均耕地和水資源貧乏,傳統農業比重較大,氣候變化不利影響給本地區農業生產帶來了額外的負擔。
據聯合國糧農組織亞太地區副代表ManHoSo介紹,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四次評估報告顯示,2050年亞洲地區可能面臨10億人口缺乏淡水資源,東盟和中日韓人口稠密的河口三角洲地區,數以百萬計的人易受洪澇、風暴潮、海水入侵和土地侵蝕的威脅。應對氣候變化是現實和迫切的需求。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平均每年因氣象災害造成的農業直接經濟損失達1000多億元。2008年年初的南方雨雪冰凍造成作物受災面積近1100萬公頃,2009年冬至2010年春的連旱中受災小麥面積達1.57億畝。
“未來氣候變暖將使中國北方地區水資源短缺加劇,干旱和半干旱區情況更為嚴重。長江中下游水稻主產區強降水事件頻率將有所增加,洪澇災害加重。氣候變化已經并將繼續對中國糧食安全造成嚴重威脅。”農業部科教司李波處長說。
農業部國際合作司處長羅明表示,氣候變化的影響是全方位、多尺度的。世界上沒有哪一個國家能夠免于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影響。中國希望繼續與世界各國展開農業領域合作與交流,共同提升農業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和水平。
世界氣象組織官員羅伯特(RobertStefanski)認為,未來20年世界人口還將繼續增長,主要來自發展中國家。這使得本地區應對氣候變化對糧食安全的影響的挑戰更加嚴峻,更需要攜手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