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嘉賓:蘇偉(聯合國氣候變化談判中國代表團團長、國家發改委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
王石:從哥本哈根回來,您的體重下降了多少?談判時是如何提神的?
蘇偉:中國代表團的體重平均下降8斤,少吃了很多飯,少睡了很多覺。在哥本哈根21天,每天平均睡3個小時就算不錯了。
談判非常耗費體力,談到最后腦子就不轉了,但你必須讓它轉。一天下來,一摸腦門,熱的。想想也有道理,用腦子的時候血液都往腦子里走,腳板心就冰涼了。有時喝咖啡的時間都沒有,還得靠內在的意志。責任逼得你必須強打精神。
王石:在哥本哈根,你那個著名的諧音之說(“咖啡”與“棺材”),你解釋說是翻譯的問題,當時的想法是什么?
蘇偉:總覺得發達國家在資金問題上一直沒有誠意,光耍嘴皮子。即使少得可憐的錢,也沒有真正兌現。在落實哥本哈根會議的成果方面,說的多做的少、雷聲大雨點小。我那句話是對他們不負責任行為的一種很自然的反應,也在提醒全世界關注這個問題——發達國家說得好聽,落實到行動是很難的。
王石:當時矛盾點落在中國和美國身上,我們承諾單位GDP碳強度要降低40%-45%,發達國家還不愿意。
蘇偉:發達國家得寸進尺。哥本哈根會議之前,中國做了很充分的準備,公布了2020年前在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方面的行動目標,這是很不容易的,涉及到就業問題、經濟發展,要花很大的代價。但我們決心很大,認識到這既是我們自身的需要,也是為了應對全球氣候變化。
發達國家一開始說:你只要往前走一步,就很好了。等你邁出第一步,他說第一步太小,要邁得大一點。等你再邁一步,他說還是不夠。總體來講中國非常認真、積極。他們自己推卸責任、不想干,逼著我們干。
王石:哥本哈根談判的緊張狀態下,你們的幕后工作狀態是什么樣的?
蘇偉:根本沒有幕后,全都在光天化日之下,一場會接一場會,沒時間在背后思考、謀劃什么。現在,大家希望坎昆會議能取得成果,但并不那么迫切。在哥本哈根,全球性的關注達到一個頂峰。氣氛和工作節奏都很緊張,場景非常亂,各路人馬風風火火,喊口號的、舉大喇叭的、游行的、靜坐的、擋道的,來來往往都是人。在哥本哈根的每個不同角落,都有人醞釀著不同的磋商。現在講斗爭不太時髦,但發達與發展中國家的斗爭的確非常激烈。
王石:你怎么看氣候談判的實質?
蘇偉:中國改革開放30年,經濟社會的發展引人注目,必然相應增加能源消耗、帶來排放;另一方面,中國人口多底子薄,按歷史人均來算的話,并不是主要排放來源。這里涉及到發展空間、公平發展的問題。現在經濟發展了,大家看著眼紅——畢竟全世界的發展空間有限,已經發展起來的國家就設法來限制你。這是氣候變化談判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問題: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限制發展和反限制發展的斗爭。
相對來說,歐洲的環保節能意識比較強,美國就不同,大房大車寬馬路,城市格局分散。這些差異折射到產業上,歐盟就愿意搞技術創新,提高效率、節省能源。這也必然會給其他國家帶來競爭壓力,帶來發達國家之間經濟競爭、市場爭奪。
所以說氣候變化問題的實質,歸根到底還是發展問題,焦點還是發展權之爭,是國際事務的主導權之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