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正在進入快速城市化階段。同時,已身居城里的人們則正飽受“城市病”的困擾。因此,中國的城市需要發展,必須為治愈“城市病”尋找“藥方”。作為主辦城市,上海市把籌辦世博會的過程視為探索實踐低碳城市的過程。結合上海實際,借助世博會的品牌效應,以低碳世博為契機,發揮世博后續效應,注重相關低碳技術、低碳設備、低碳理念的后續利用、推廣和傳播,以世博低碳理念、世博低碳技術推進低碳城市建設。目前,上海已確定,“十二五”期間,建設崇明、臨港和虹橋商務區3個區域為低碳示范區,通過加大對以服務經濟為特色的低碳實踐區建設的推廣和支持力度,強化科技、人才、資金、政策等各項資源支撐,形成上海低碳經濟的發展特色。
崇明建現代化的生態島
把崇明建設成為現代化的生態島,體現了國家戰略、上海使命、崇明愿景的高度統一,是崇明科學發展的必由之路,將為上海更好地實施國家戰略,進一步完善城市綜合功能、提升綜合競爭力,實現“四個率先”創造條件。
崇明縣位于上海北部、長江的入海口,由崇明島、長興島和橫沙島組成,三島陸域總面積1411平方公里。2002年,崇明被原國家環保局正式命名為國家級生態示范區。2004年7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在崇明視察工作時,充分肯定了崇明建設生態島的功能定位。
崇明生態島將在3方面進行低碳實踐:低碳社區建設,引進全國乃至全世界最先進的技術,運用到當地建筑、交通、能源、資源循環技術等各領域;發展低碳農業,使島上80萬畝農田實現現代化;探索新型旅游發展方式,在島上引入交通誘導系統、降低私家車比例,提高新能源轎車的使用率,使崇明成為“綠色旅游”的榜樣。
到2020年,崇明生態島建設主要評價指標是:建設用地比重13.1%;占全球種群數量1%以上的水鳥物種數≥10;森林覆蓋率達28%;人均公共綠地面積15平方米;生態保護地面積比例83.1%;自然濕地保有率達43%;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率達80%;畜禽糞便資源化利用率〉95%;農作物秸稈資源化利用率〉95%;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容量20萬~30萬千瓦;單位GDP綜合能耗0.6噸標準煤/萬元;骨干河道水質達到Ⅲ類水域比例95%;城鎮污水集中處理率達90%;空氣污染指數達到一級的天數〉145;區域環境噪聲達標率為100%;實績考核環保績效權重25%;公眾對環境滿意率〉95%;主要農產品無公害、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認證比例90%;化肥施用強度250公斤/公頃;農田土壤內梅羅指數-0.7;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60%。
臨港新城建低碳、宜居的城市
臨港新城是上海市委、市政府加快上海“四個中心”(國際經濟、國際貿易、國際金融和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的主體工程之一,它對于上海拓展城市發展空間、優化城鎮布局和功能,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臨港新城位于上海長江口與杭州灣的交匯處、上海市版圖的最南端,規劃面積296.6平方公里,因坐擁洋山深水港而得名。新城總體規劃城區內骨干水域用地達10.8%,綠化覆蓋率超過40%,形成三環分設的空間布局,以5.56平方公里的城市景觀淡水湖“滴水湖”作為其城市地標,加之240多種野生鳥類遷徙的南匯東灘濕地,構成得天獨厚,生態宜居的生態資源新城。這里不僅有產業,更被賦予低碳、宜居的重要城市建設定位要求。
通過建立和完善低碳發展的政策框架,臨港新城將建立若干低碳社區、低碳產業園區等低碳發展的實踐區,大力發展高端制造業、港口服務業等低碳產業,促進低碳技術的集成應用,走一條低碳發展之路,為上海建設低碳城市探索新的發展模式,這已成為臨港新城新的歷史使命。
目前在臨港新城,太陽能發電成為時尚。坐落于臨港新城的上海通用電氣臨港重型機械裝備公司辦公樓,2500平方米的屋頂全部安裝上了太陽能光伏發電設備,這也是目前國內最大的樓宇太陽能發電裝置。同時,在上海電氣起重運輸機械廠有限公司聯合廠房的屋頂,還建有目前國內單幢建筑屋頂上最大的太陽能光伏商業電站,已并網發電。
未來臨港新城將實現智能化管理,通過加強生態管理、推廣節能建筑、建立智能交通、打造低碳社區等途徑,探索臨港新城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虹橋建上海首個低碳商務社區
虹橋商務區建設將從技術、設備、制度等方面全方位推進低碳化發展,探索高度城市化地區和服務業集聚區的低碳發展模式。商務區規劃目標是將商務區建設成為功能多元、交通便捷、空間宜人、生態高效、具有較強發展活力和吸引力的上海市第一個低碳商務社區。
虹橋商務社區理念的核心是強調空間的整體性和人性化:形成內部聯系緊密、服務功能完善、綜合性、高效率的商務區,突出宜人尺度,強化功能混合,增加交往空間,加強社區認同感和歸屬感。商務區城市設計貫徹落實以人為本和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充分發揮交通樞紐和商務功能的集聚整合作用,著眼長遠,面向未來,突出低碳設計和商務社區的規劃理念。虹橋商務區規劃體現了發展思路的“三位一體”,“低碳”、“商務”、“社區”,對應了功能定位、環境標準和社會發展的統一。商務區未來管理模式是實現業態、形態和生態的“三位一體”。
根據《虹橋商務區核心區城市設計》,虹橋商務區核心區總體面積3.7平方公里,其城市設計強化空間形態、功能業態的結合,強化對公共空間和建筑單體形態控制及建筑標準的確定,探索土地供應中帶方案出讓的操作模式,充分發揮交通樞紐和商務功能的集聚整合作用,突出低碳設計和商務社區的規劃理念。
虹橋商務區低碳設計理念主要表現在:在城市空間布局上,通過小街坊、高密度、低高度的空間形態創造步行化的環境、適宜節能的建筑群體;交通組織上,通過功能混合布局減少長距離出行,通過多樣化的公共空間增強可行走性,鼓勵步行交通及自行車交通,促進公共交通,減少私人交通;在能源利用上,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盡可能利用近距離輸送,提升能源的利用效率;建筑設計上,強調建筑材料、建筑物的遮陽及外保溫,屋頂綠化、建筑自然通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