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部國際合作司、社會發展司和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的大力支持下,2010年10月8日由科技部中國科技交流中心和中科院地理所主辦,天津市科技信息研究所協辦的“發展中國家科技應對氣候變化技術合作國際研討會”在天津召開。科技部、部分發展中國家駐華使館及國際組織駐華代表處官員、在津參加聯合國氣候變化談判會議的中外代表、近期在華舉辦的發展中國家技術培訓班部分學員、中外高校院所及企業代表共20個國家70余人參加了會議。
會議旨在探討應對氣候變化南南科技合作的需求、機制、能力建設等問題,提出南南科技合作應對氣候變化的重點合作領域,進一步推動發展中國家在應對氣候變化領域技術研發與技術轉讓的南南科技合作。會上,中國科技交流中心和中科院地理所的代表介紹了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技術需求、技術轉移南南合作機制及能力建設方面的思考和經驗。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埃塞俄比亞、馬來西亞和烏干達代表分別介紹了各自開展科技應對氣候變化的工作、經驗、技術需求及機制建議。甘肅自然能源研究所、甘肅水利科學研究院和袁隆平農業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代表分別介紹了可再生能源、水資源利用及農業領域開展南南科技合作的經驗和成效。與會代表一致認為,南南科技合作將幫助發展中國家更好地了解哪些是本國應對氣候變化所急需的技術,增強本地技術研發和吸收能力,鞏固發展中國家在氣候變化談判中的統一立場。南南合作不應該也不可能免除發達國家根據公約要求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轉讓技術、開展能力建設等義務。會議期間,參會代表就向科技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的經驗、優先合作領域、合作機制與模式、下一步的合作建議、存在的問題與難點等展開了熱烈充分的討論,并對推動科技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提出了建議。
科技部國際合作司就如何推動應對氣候變化的南南科技合作做了總結。一是南南科技合作是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手段;二是推動科技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關鍵在于各國間加強溝通協調,聯合建立技術供給、需求與轉讓的合作網絡;三是可持續的南南合作必須建立在平等互利共贏的基礎上;四是農林業、水資源、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土地管理、減災防災、衛生健康等領域是開展南南科技合作的優先領域;五是需要建立南南科技合作應對氣候變化的機制,加強雙邊和多邊的政府間合作,發揮市場驅動的重要作用,推動官方和民間兩方面的伙伴關系建設;六是在南南科技合作中,必須注重當地能力建設,同時注意文化差異。
與會代表紛紛表示,通過此次研討會提供的交流平臺,進一步了解了中國在推動科技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中的工作,了解了各方技術需求,提出了共同建立合作網絡的議題。通過此次會議,交流中心和中科院地理所與部分發展中國家及國際組織駐華使館(代表處)建立和加強了聯系,進一步增進了友誼。會議形成了在應對氣候變化技術研發與轉讓方面開展南南合作的共識,取得了圓滿成功。為更好促進南南科技合作,交流中心將近期推出合作信息網絡平臺(www.cstec.org.cn/en),歡迎各方提供信息并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