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地是全球甲烷循環中貢獻最大的自然排放源,同時也經歷了顯著的氣候變化影響。但目前在全球集成評估模型(IAM)及氣候模型中,濕地甲烷排放在未來氣候變化影響下的變化及其對氣候系統反饋的響應尚未明確。
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籌)遙感室博士張臻、研究員李新、研究員黃春林,蘭州大學教授朱高峰及國際合作團隊利用陸面過程模型LPJ-wsl及氣候模式,完整評估了38個CMIP5氣候模型對4種未來氣候情景下濕地甲烷排放的動態變化軌跡及其對氣候系統響應的不確定性。結果發現,在嚴格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氣候情景RCP2.6下,全球變暖引起的濕地甲烷排放增加導致的輻射強迫會在2040s超出人類活動引起的甲烷輻射強迫效應,并在21世紀末期超過人源輻射強迫約38-56%。同時,該研究還預測了北半球高緯度地區的濕地及泥炭地甲烷由于凍土融化在非生長季大幅增加及熱帶濕地面積的減少。
該項研究為認識氣候變暖背景下全球濕地在氣候變化中的貢獻,對理解濕地面積動態及其與氣候變化的相互作用提供了完整的定量評估。同時,研究顯示了控制人源甲烷排放的緊迫性,對巴黎協定達成全球升溫兩度的氣候減排政策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項目的資助。
圖a
圖a顯示了濕地甲烷和人源甲烷排放引起的全球暖化潛勢在21世紀的變化特征。全球暖化潛勢的計算是從1765年作為排放零點,利用simple sustained pluse-response model進行計算。圖b顯示了暖化潛勢主導指數在21世紀的變化。其中,暖化潛勢主導指數是以濕地暖化潛勢與人源排放潛勢的比值來計算,圖中顯示在未來氣候情景RCP26下,由于氣候變化引起的濕地甲烷輻射強迫會在2040s超出人源排放的效果。圖中的陰影面積為估算不確定性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