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達觀!”我們的采訪對象總能清晰地說出這個名字。這位13世紀到訪柬埔寨并停留一年的元代使節(jié),用一本《真臘風土記》記錄了中華文明與吳哥文明的一次偉大邂逅,也正因此書,璀璨奪目的吳哥古跡才得以為后人所發(fā)現(xiàn)。
中柬友誼綿延千年,根深葉茂,民心相通,文明互鑒。
習近平主席曾經(jīng)說過,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與發(fā)展的重要動力。2009年12月,時任國家副主席習近平對柬埔寨進行正式訪問,并出席了柬埔寨王家研究院孔子學院的揭牌儀式。2016年10月,習近平主席在對柬埔寨進行國事訪問期間,同柬埔寨首相洪森共同為金邊中國文化中心揭牌。
柬埔寨王家研究院院長克洛媞達敏銳地感受到習近平兩次訪問所傳遞出的共同訊息:“習主席兩次訪柬都為兩國文化交流機構(gòu)揭牌,這清楚地表明了他對柬中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的高度重視。習主席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中,我認為民心相通是非常重要的基礎(chǔ)。”
“中國熱”“漢語熱”,用語言搭起溝通民心的橋梁
在金邊、西哈努克、暹粒,記者隨處都能感受到涌動的“中國熱”、“漢語熱”。街頭巷尾的商店名常常使用中文標識,店里琳瑯滿目的商品中也有很多是中國貨;在酒店里,前臺接待員微笑著說“你好”,用流利的中文與我們溝通;在吳哥古跡,中文導游非常搶手,直接催生當?shù)氐?ldquo;漢語熱”。
柬埔寨王家研究院孔子學院柬方院長謝莫尼勒告訴記者,自從2009年習近平為孔子學院揭牌以來,孔子學院的發(fā)展日新月異,已從1個教學點發(fā)展到目前的14個教學點,覆蓋柬埔寨各省,在校生超過1萬名。“漢語教學成為溝通柬中兩國民心的重要橋梁,增進了兩國人民之間的了解和友誼。”全程用中文接受我們采訪的謝莫尼勒說。
“漢語熱”不僅熱在民間,在官員之中也蔚然成風。柬埔寨官員參與孔子學院漢語培訓班的人數(shù)已超過2000人。謝莫尼勒舉例說,4月下旬,孔子學院國會參議院聯(lián)絡(luò)與監(jiān)察部中文班正式開課,官員們踴躍報名,首期兩個班共50名學員,他們都希望通過學習漢語了解中國文化。
奈克是記者在孔子學院遇見的柬埔寨外交部官員,2013年曾接受中國政府獎學金赴中國東北師范大學攻讀碩士學位。“感謝中國的資助,我在中國的學習體驗非常棒!兩年的學習讓我加深了對中國的了解,開闊了視野。”當前,通過中國政府獎學金赴華留學的柬埔寨學生已超過1000人。
在金邊中國文化中心,記者看到很多學生在二樓的“新知書店”閱讀中文圖書。三樓的演武廳內(nèi),中國老師正在教小學生們練習武術(shù)。三十七八攝氏度的高溫下,孩子們的汗水浸濕衣衫,一招一式仍然一絲不茍。中心主任全彥鋼告訴記者,中心還舉辦了一系列演出、展覽等文化交流活動,吸引了柬埔寨各界人士參與,未來他們還將與當?shù)匚幕囆g(shù)機構(gòu)合作促進中柬文化交流。
“中國熱”“漢語熱”的背后,還有中國經(jīng)濟實力的輻射帶動。
暹粒華文學校中山學校校長張勇告訴記者,當前中文導游在暹粒炙手可熱,月工資可達1000美元,是當?shù)仄骄べY的好幾倍,中山學校開辦的中文補習班吸引了許多人前來報名。“這些學生來自各行各業(yè),有的是‘嘟嘟車’司機,有的是餐廳服務(wù)員,有的是路邊小販,他們都希望通過學習中文改變?nèi)松能壽E。”
扎根十載,中國文物專家為吳哥文物修復無悔付出
去年10月,習近平主席在對柬埔寨進行國事訪問前夕發(fā)表署名文章指出:“中國文物專家長年扎根柬埔寨,保護和修復周薩神殿、茶膠寺等吳哥文物古跡。”
記者眼前的劉江,正是這樣一位中國文物專家。
烈日之下,茶膠寺里,工人正用吊車吊裝修復材料,在場指揮的就是中國援柬文物修復隊現(xiàn)場負責人、中國文化遺產(chǎn)研究院副研究館員劉江。從那曬得黝黑的膚色可以看出,他在這個日照強烈的熱帶環(huán)境里工作已頗長時間。
“您在這里工作多久了?”記者問。
“十年。”劉江簡短地說。沒有更多地講述這十年歷經(jīng)的艱辛,他就開始介紹起茶膠寺的建筑特色、修復過程和難點所在了。
150多年前,法國人亨利·穆奧在熱帶叢林里發(fā)現(xiàn)《真臘風土記》里記載的吳哥寺時,他為眼前的景象深深震撼:“此地廟宇之宏偉,遠勝古希臘、羅馬遺留給我們的一切……一瞬間猶如從沙漠踏足綠洲、從混沌的蠻荒進入燦爛的文明……”
吳哥古跡從此改變幾乎被歷史湮沒的命運,進入世人的視野,百多年來世界各國投入大量資金和人力修復維護這份世界文化遺產(chǎn)。由于荒廢已久,廟宇大多是以一種殘垣斷壁的形式存在,修復意味著將一塊塊散落的石頭恢復到原處,將一塊塊精美的浮雕修舊如舊,這是對技藝、更是對意志的巨大考驗。
劉江告訴記者,1997年,中國國家文物局選定周薩神殿作為第一個修復對象,并委托中國文化遺產(chǎn)研究院組建了“中國政府援助柬埔寨吳哥古跡保護工作隊”,從此中國專家一直堅守在修復現(xiàn)場。目前周薩神殿修復工作完工驗收,茶膠寺修復工作已近尾聲,將于2018年交付柬方。
在修復現(xiàn)場,劉江與工人們不時交流,長年在此工作的他已聽得懂一些柬文。他說,“這些工人大多是附近的農(nóng)民,在修復工作中學到了技能,家庭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
劉江與家人長期分離,但眼見精美絕倫的廟宇在自己和同事的努力下重現(xiàn)于世,他無怨無悔。中國專家的專業(yè)精神和奉獻精神得到了吳哥窟世界文化遺產(chǎn)管理局副局長恒波的高度贊賞,他用“好極了”一詞來形容中國專家的工作,還提到中國利用遙感技術(shù)對吳哥窟周邊環(huán)境進行監(jiān)測與保護。“感謝中國,讓柬埔寨的文化瑰寶得到了更好的保護。”
恢宏瑰麗的吳哥古跡,不僅是柬埔寨人民偉大創(chuàng)造精神的見證,也是中柬人民心心相通、深厚友誼的見證。
依托底蘊,打造“一帶一路”文化旅游產(chǎn)品
中柬文化交流、人員往來的不斷升溫,正讓越來越多的柬埔寨民眾從中受益。
恒波告訴記者,近幾年來到柬埔寨的中國游客數(shù)量持續(xù)增加,去年達80萬人次,在外國游客中排名第一。大量中國游客的到來,助推了當?shù)氐木频辍⒉惋嫎I(yè)、旅游業(yè)繁榮,為當?shù)孛癖娞峁┝吮姸喙ぷ鳈C會。柬埔寨有關(guān)部門正醞釀推出更多舉措,力爭2020年中國游客數(shù)量達到200萬人次。
隨著“一帶一路”建設(shè)的推進,中柬直航航班還帶來了越來越多的中國商人。他們看準了柬埔寨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也給柬埔寨帶來了發(fā)展急需的資金和技術(shù)。以吳哥古跡為主題的旅游產(chǎn)品開發(fā)已成為中柬文化產(chǎn)業(yè)合作的亮點,中柬合作的《吳哥王朝》歷史舞臺劇正是這樣一部“大戲”。
暹粒市內(nèi)正在施工的《吳哥王朝》大劇場里,記者見到了加恒國際文化旅游投資有限公司總經(jīng)理周小衡。
周小衡告訴記者,作為四川德陽市政府指導下走出去投資文化產(chǎn)業(yè)的民營藝術(shù)院團企業(yè),之所以選擇吳哥窟,是看中其深厚的文化底蘊,也希望借此打造世界級文化旅游產(chǎn)品。《吳哥王朝》是四川省第一個“一帶一路”文化旅游項目。
加恒國際還從農(nóng)村地區(qū)招募了大批演員,向他們提供培訓。在排練現(xiàn)場,與記者交談的多名演員此前都沒有表演經(jīng)驗,通過中國舞蹈老師的培訓,他們將會成為《吳哥王朝》舞臺劇的簽約演員,一幅全新的生活畫卷正在他們面前徐徐展開。
正如柬埔寨阿倫公主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所言,習主席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其哲學思想根植于歷史,中國和東南亞國家在歷史上就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友好交往。“中國人帶來的是絲綢、瓷器和先進的技術(shù),給柬埔寨和東南亞國家?guī)淼氖呛推脚c發(fā)展。”歷史是一面鏡子,在柬埔寨,“一帶一路”建設(shè)所提倡的互利共贏、文明互鑒理念正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