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格連—帕普電氣化鐵路連通費爾干納盆地與塔什干。費爾干納盆地面積近2萬平方公里,物產豐饒,人口約占烏茲別克斯坦全國人口的1/3。此前,費爾干納盆地沒有直通塔什干的鐵路,公路路況較差且受氣候影響,當地居民只能繞經鄰國乘火車前往塔什干。考慮到當地民眾出行與經濟發展,烏政府十分重視盆地與外界的連通問題,2013年將該鐵路線建設列入日程,稱為“總統一號工程”。
卡姆奇克隧道全長19.2公里,開挖總長度47公里,是中亞地區最長的隧道。該隧道是安格連—帕普鐵路工程的核心和最大難點,關系到整個工程進度。中國駐烏茲別克斯坦大使孫立杰介紹說,卡姆奇克隧道不僅是中烏非資源領域的最大合作項目,也是中國優質產能走進烏茲別克斯坦的成功范例。作為中烏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早期成果,隨著隧道建設不斷推進,兩國交通基礎設施領域合作也不斷發展。
當初不乏歐美企業競爭該項目,但均止步于建設該隧道的技術難題面前。中鐵隧道集團項目經理周校光介紹,在開挖的幾十公里隧道中,總共需要經過7個不同的地質斷層,山體爆破時,經常發生巖石爆裂彈射(巖爆)現象,建設難度比他以往任何一個項目都要大。在隧道建設期間,僅中等強度以上的巖爆就達3000多次,其中最嚴重的一次巖爆使隧道坍塌近2000立方米,對施工人員的安全乃至心理都造成了極大威脅。不過,“在確保安全和施工進度的同時,在近10公里的巖爆區間,沒有發生一起因為巖爆造成的人員傷害事故。”周校光說。
“中國技術攻克了世界級難題。”中鐵隧道集團組織召開跨國專家會議,對巖爆災害會診,制訂專項方案,并與國內高校聯合科研攻關,制訂了應對巖爆的科學方法,并在培訓中切實提高隧道施工人員應變處置能力,“我們已經申請了相關的技術專利”。
“卡姆奇克鐵路隧道是采用中國技術、按照中國標準建設的,創造了中國速度,這充分體現出中國隧道施工能力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周校光自豪地說。
中方施工人員高質量高速度的工作,得到了烏茲別克斯坦政府的高度關注和肯定。現任總統米爾濟約耶夫時任總理,他在項目施工期間3次來到工地現場視察并慰問施工人員。
“我們的施工速度很快,質量上佳。”烏方項目工人沃伊別克告訴記者,他在中國企業工作得非常愉快,不僅可以拿到遠高于當地水平的工資,還學習和掌握了很多技術。“會找機會去中國看一看,了解中國,希望能夠繼續和中國朋友一起工作。”沃伊別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