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鋼鐵和煤炭行業,企業的市場用工機制,“我認為甚至是倒退的,已經倒退到計劃經濟時期的狀態,如果再錯過這次改革的時機,那么企業用人固有的弊端恐怕就很難根除了”,全國政協常委、原勞動社會保障部部長張左己指出,目前去產能職工分流安置工作棘手,也體現出國有企業的改革意識不強,歷史問題比較突出。
這番話出自2017年2月25日召開的第三屆全國社會保障學術大會。
目前,鋼鐵煤炭行業去產能,需要分流安置180萬職工。2016年2月29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部長尹蔚民在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說,化解過剩產能將造成一部分職工被分流安置。據初步統計,煤炭系統涉及約130萬人,鋼鐵系統約50萬人。
會上,張左己介紹了當前去產能職工分流安置的現狀。他指出,目前分流安置任務較重的幾個省份,鋼鐵行業以河北、遼寧為最,煤炭行業以山西、黑龍江為首。而需要分流的職工,仍然大多數存在于國有企業,且年齡偏大,工齡偏長,文化程度偏低,技能比較單一。
張左己指出,職工分流安置的現狀仍存在一些問題,包括:其一,安置工作雖然有所突破,但政策落實尚不到位,地方上只是簡單克隆國家政策,普遍缺乏符合本地實際的細化可操作的方案;其二,雖然一些地方能夠完成去產能的年度計劃,但職工安置工作相對滯后,沒有配套同步進行操作;其三,雖然在安置資金上有所安排,但社會保障明顯不足。這主要體現在財政獎補資金有限,企業負擔不起自己所需要的費用,同時,就業的專項資金也不足,且失業保險受到政策上的制約,也不能提前使用。
2016年,化解過剩產能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首要任務,而在化解過剩產能的過程中,職工安置的困難仍不容小覷。
2016年4月,人社部、國家發改委等七部門《關于在化解鋼鐵煤炭行業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過程中做好職工安置工作的意見》,提出了可以多渠道分流安置職工,其中包括支持企業內部分流,促進轉崗就業創業,符合條件人員可實行內部退養,運用公益性崗位托底幫扶。
但“去產能”帶來的職工安置問題仍很棘手。2017年1月23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舉行2016年度第四季度新聞發布會。會上,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新聞發言人盧愛紅即指出,目前,區域、行業、企業就業情況的分化趨勢也在凸顯,結構性和摩擦性失業增多,特別是這兩年過剩產能加速出清,職工安置的任務非常繁重。
張左己認為,去產能職工分流安置的問題背后,主要存在以下原因:首先,一些企業在觀點和態度上仍然存在問題。有些企業認為本地去產能的必要性不大;有些認為去產能是政府的決定,故而職工的安置主要也應依托政府;有些心存僥幸,“希望能夠拖延關閉破產,先熬過這一關再說”。此外,除了鋼鐵和煤炭行業的企業市場用工機制,甚至是倒退的”,張左己還認為,目前國有企業內職工轉崗空間很狹小,特別是煤炭企業更為嚴重。
張左己建議,應堅持去產能工作的方向,把去產能工作的目標和職工安置工作的任務同步落實;制定困難地區和產業的援助政策,中央要增加財政獎補資金的總量,就業創業專項資金要向這些地區和產業傾斜,且失業保險要突破制度障礙,提前發揮作用。“國家的社保基金現在的積累應該是可觀的了,應該出手援助”;通過靈活就業,政府購置公益性崗位等安置就業,特別是安置困難群體就業的工作。